2020年9月1日星期二

把最好的给孩子,你不是在爱他而是在害他!


开学季到了,我们来聊聊亲子心理问题。这永远是一个充满爱与矛盾的话题。

几乎所有的父母都爱孩子,但并非所有的父母都“会”爱孩子。作为父母,需要不断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是真正的爱孩子,究竟应该给予孩子什么?

相信很多父母会即刻脱口而出:“我每天辛苦工作赚钱,给孩子好吃的,好穿的,想要什么就给买什么,我不辞辛苦的劳碌就是为了他。我对他的爱不求回报,我只有一个心愿,就是希望他好,学习好,将来过得好。这就是真正的爱,这就是给予啊!”

这段话听着非常熟悉,不是吗?我们从小到大都是听着父母的这番话长大的。而现在,我们也正将这段话用在我们的孩子身上。

有问题吗?乍一听,这个回答非常完美的诠释了父母对孩子的爱,但是,它的确错了!

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无意识地从父母那里继承一些东西,这不重要。但重要的是,我们对那些继承来的东西,有没有意识去做进一步的思考、反思和改进。如果人类只靠传承下来的东西生活,那么现在的我们,应该还是穿着树叶、在丛林里追赶猎物或者被猎物追赶的原始人。正是因为我们的祖先不断地思考、反思和改进捕猎技巧,人类的大脑才会进化演变至现在,我们才能成为今天的智人。

心理学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叫做“回答替代问题”现象。当人们无法对一个较难的问题找到满意的答案时,就会凭过去的经验和直觉找到一个更容易回答的问题,来替代原来那个较难的问题,然后作答。这是一个回答问题的捷径,尤其是当这个简单的问题的答案马上来到心中的时候。绝大多数时候,人们甚至都没有注意到,自己根本没有回答那个真正的问题,因为人们通常会把复杂的问题简化到自己可以处理的阶段,这是由大脑的基本运作方式决定的。对那些不完全了解的问题,我们都有现成的答案,而这些答案通常都是依赖自己完全不能解释的证据。但是,这样的处理方式并不代表真正解决了原本的问题。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请你马上回答:“你的生活有多快乐?”你是否已经回答了呢?现在,请检视一下自己的回答,看看是不是已经被这个简单的问题——“你现在快乐吗?”所替代了?

让我们再回到原本的问题:怎样才是真正的爱孩子,究竟应该给予孩子什么?如果你经过思考,然后再审视自己的回答,就会非常清晰明了,我们正是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换句话说,这就是懒得思考的结果。

并不是说回答替代问题的父母不爱他们的孩子,而是他们并没有真正去思考应该怎样爱和怎么给的问题。

当父母是“懒得思考一族”时,孩子多半也会潜移默化地从他们身上习得这种"懒人"习惯,一切都是想当然,而不是先做思考。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初期都是在家庭环境下形成的,而父母是对他们影响最为深远的人。

记得有一次和朋友一家去长隆玩,他们带着5岁的儿子。长隆有出售各种各样给小朋友玩的东西,而且价格都不低。一个卡通气球要卖88元,而平时买一只气球也就十几元。当然,带孩子去那里玩的家长,绝大多数都是抱着消费和陪孩子的心态去的,无论家境如何,只要孩子想要,买个88元的气球自然不在话下。他们的想法是,只要孩子开心,多贵都给买。

这是一个非常主流的想法,但也是一个随大流的想法。很多父母可能会诧异,这么一点小事情,要不要这么小题大作啊?!孩子喜欢就买啊,我爱孩子就会给他买啊!但是,正是这样一件小事,能够反映出父母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利用机会教育的智慧。

首先,从孩子方面来讲:

1、要确定孩子是否真的喜欢。其实,如果你问一个5岁大的孩子,你想不想要这个或那个的时候,他的回答都是:想要!而作为父母,买不买的关键在于:孩子是否真的喜欢?还是因为他看到别人有而他没有,所以他才想要?有多喜欢,比起堆沙堡和游泳,更喜欢这个气球吗?回到家以后面对家里那么多的玩具还会喜欢这个气球吗?是否买只是一个结果,而搞清楚孩子的真实想法,这个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这只是举一个例子,如果以后孩子遇到的问题是一只宠物、一个人、一份工作呢?仅仅凭我想要就一定要得到的话,还会是小事吗?对待这个微不足道的小事的态度和思维方式,才是最重要的。

2、如果孩子一开口想要任何东西,父母就会立刻无条件地满足,那么,孩子会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认为跟父母要东西天经地义。很多父母都说养孩子难,养孩子贵,究竟难在哪里贵在哪里?自己却没有认真思考过。很多时候,是因为父母盲目地爱,而造成了很多无法挽回的结局。

在此,有必要说明,我并不是要教导父母什么都不给孩子买,孩子可能什么都不懂,只有内心的欲望,而作为父母,正确的引导孩子是非常必要的。

3、从从家庭经济条件的角度,有些父母认为自己的家庭经济优越,别说88元的气球,就是8888元买一个气球也跟不花钱一样,这样孩子就会认为:钱能买到一切。这种扭曲金的钱观,和对金钱的无概念,会对他们日后决定性事件产生重大的影响;对于普通家庭,88元的气球的确不便宜。那么,如果你因为盲目的爱而买了这个气球(这里只是拿气球举例,也很可能是生活中其他的东西),如果有一天,孩子没能如你所愿,你能保证永远都不会说:“我尽心尽力,一心全都为了你,只要你喜欢的,多贵我都会给你买,我连给自己都舍不得,可是你呢?你太令我伤心失望了。”这些话吗?要知道,一旦你能说出这些话,就意味着你的爱并不纯粹,你是有所企图的,你的企图是,付出了就要有回报。这不是爱,这是利益交换。

4、随着孩子的成长,终有一天他会步入社会。试想,如果每一个孩子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成长起来的,那么他们都认为别人应该满足自己的时候,场面会有多可怕是可想而知的。

一个巨婴的养成,何尝不是如此?

从父母方面来讲:1、如果你认为别的孩子都有玩具,而你的孩子没有,不管任何理由使你觉得你的孩子也应该有的时候,你不是在爱他,你是在满足你自己;2、如果多个家庭一起出行,其他父母都给自己的小孩买了玩具,而你不买就觉得自己无法保全面子时(父母做过的那些拿孩子当挡箭牌的事情,无论是否有意识,都是数不胜数的),你已经潜移默化地将虚伪这个恶劣的品质传递给了孩子;3、如果父母因为抵不住孩子坚持想要,一哭二闹的烦恼而给他买的话,就已经打开了纵容的通道。

无论是随大流的心态,还是为了保全面子,亦或是怕麻烦所以给孩子买他想要的东西,最终,都是父母把自己的问题抛给了孩子,使他们成了“无辜的受害者”。

这些话很可能会让很多父母觉得不舒服,的确,为了孩子,多贵都愿意买,从某方面来讲,确实证明了父母对孩子的爱。但是,代价却是要孩子背负一生的,而你,却无法陪他走完这一生。将来的路,他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艰辛和痛苦。

现在,假设父母决定给孩子买,不同的购买方式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一、直接买下那个88元的气球,这是一种结果。但是也许很快他就不会再对那个气球感兴趣了;二、在买之前你可以这样跟他沟通:“如果你真的非常喜欢,那我答应给你买,但是这里的气球要卖88元,而外面只要十几元,如果像你说的,你会一直都很喜欢这个气球的话,那现在你拿着气球就不好堆沙堡,也不能游泳了,那气球就会自己孤零零在那里,你如果真的喜欢他,是不希望看到它自己孤零零在那里的,对吗?

我答应你,我们回家以后给你买,然后把节省下来的钱放在你的储蓄罐里,这样你就可以用来帮助有需要的小朋友好吗?要知道,你现在可以在这里开心的玩,但是全世界还有很多和你一样大的小朋友吃不饱饭、没有衣服穿、更没有玩具,你觉得怎么样?既能得到气球又能帮助其他小朋友......”当然,最后父母一定要说到做到!

这与家庭经济条件无关,如果从一开始,父母在给孩子买东西的问题上就以这样的方式引导,这不仅体现了父母对金钱的态度,对金钱的尊重,让父母成为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也会让孩子从你那里学到自信、独立和友善。

试想,几个家庭一起出行,当很多孩子都吵嚷着要这要那的时候,而你的孩子却对你说:“妈妈,虽然我也想要,但是我已经有很多玩具了,或者我们回去再买吧,我想把省下来的钱存起来,帮助有需要的小朋友。”这番话时,作为孩子,他会多么自信?作为家长,你会多么自豪?作为其他朋友,他们会多么诧异你们教育的与众不同与收获的惊人结果?

我相信,当父母习惯于这样跟孩子沟通的时候,不仅能培养孩子的延迟幸福感的能力、懂得珍惜,还能培养他们理性消费的习惯、节约的美德、并开启他们的财商,更重要的是,能让孩子成为一个充满仁爱,乐善好施、富有同情心、有责任感和担当这些优秀品质的人。

是否真的爱孩子,最重要的是看父母的用心度。教育无小事,父母每天都有无数身体力行的机会教育时间,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父母的思维方式、父母的观念和他们的行为模式,而正是这些点点滴滴,每时每刻都在潜移默化地深刻地影响着孩子。

记得有一次,我在巴伐利亚的一个僻静的湖边坐着,静静地观察天鹅妈妈教天鹅宝宝游水和觅食,她一遍一遍地重复,宝宝们去模仿,一个简单的动作重复一次、十次、一百次......天鹅妈妈从不会因为宝宝学得不好而发出恼怒的声音,她还是耐心地一遍一遍地演示,直到宝宝们完全掌握。天鹅尚且知道身体力行的教育真谛,更何况我们?上行下效,从古至今都是如此。

真正爱孩子的父母,从来不会把最好的东西给孩子,而是把最好的观念给孩子。但前提是,父母自己首先要有好的观念,要不断再成长和再进步。与孩子共渡的美好时光,不是看着他们长大,而是陪伴、参与、与他们一起成长。

很多父母都会说自己没有时间,那么现在问题来了,假如你有充足的时间,你想过应该怎样教育孩子吗?该教育些什么呢?是让他好好写作业?还是让他做一个好人?

爱与教育相互渗透不可分割,它不是一本正经的坐在那里跟孩子说教,也不是管教,而是随时随地榜样。父母所想、所说、所做的一切,都是身体力行的机会教育,也体现出他们真正爱孩子的程度。教育不是看父母都说了些什么,而是看父母在做些什么。当父母认为把最好的吃的,最好穿的都给孩子的时候,那不是在教育他,那是在抚养他。

为什么有些父母和孩子的关系非常轻松、非常融洽,孩子各方面发展也非常顺利,而有些父母吃力又不讨好?关键就在于此!这与父母有没有文化、有没有受过高等教育、有没有钱、有没有权利一点关系都没有,这与父母的智慧、远见和独立思考能力有关。

所以,最应该接受教育的,是父母自己。当然,并不是说要让父母重返校园,而是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持续地学习和成长。首先,这是一个意识,接着它变成一个动作,最后,它会形成习惯。当每一位父母都有不断继续学习和成长的习惯时,一切都会有所不同。

孩子出现的任何问题,其实都是反应出了父母在教育中的问题。那些问题的出现是一面镜子,让父母用来反思。每个孩子出生时都是一张白纸,至于最后被涂上的是五颜六色还是灰暗色系,全凭父母的引导。

如果父母不想到了最后,你声称所爱孩子,把你当作仇人,那么,是时候反省自己了。这个世界没有后悔药,孩子的成长每一天都是新的开始。

那些懂事和优秀的孩子背后,都站着“狠心”和“智慧”的父母。而那个“度”要怎么把握,就是我们去学习和成长的动力与目标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