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4日星期日

大多数人,一生都只是“活着”,但从未真正“活过”

文章首发公众号:心的碎碎念(ID:xdsuisuinian)

 “我的原生家庭对我的伤害很大;另一半对我不忠;工作不如意;孩子不听话;我的公婆(岳父岳母)总是太爱插手我的家事、婚姻不幸福、对未来很迷茫”......


以上都是咨询者最常见的一些问题。


每当我问及“那你认为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时,几乎所有人都会将问题归于外界或他人,认为自己是一个“受害者”。


这意味着,他们认为自己现在如此痛苦,全都是外界和他人造成的,与自己无关,自己很无辜。


替他们总结为一句话就是:“外界总是很残忍,他人总是很无情,我总是很受伤。”


“然后呢?接下来你想过要怎么做吗?”我常常会这样问。“外界很残忍是你无法改变的事实,他人是否无情也是你无力改变的事实,你总感到很受伤,那么,一次次感到受伤之后,你是否思考过自己今后要怎么做?


问到这里时,大多数咨询者往往脑海中一片空白,他们目光茫然,接着有些人又会马上重复以上的“事实”,循环他们的总结,陷入那个永远出不来的怪圈。


我发现一个有意思的事情,我有一些文章是连载的,连载的文章往往第一篇是反响最大的,因为读者产生了共鸣,到了给出解决方法的那一篇,通常都比前一篇的阅读量低很多。


咨询者也是一样,只要我讲出他们的问题所在,他会都兴奋地说,“对对对,就是这样,你说得太对了!”但只要一提出他们需要思考和改进的地方时,他们的兴奋度就会立即下降。


想要真正要解决问题,关键就在于“你打算接下来怎么做?


把这种从怪圈里跳出来的思维养成一种习惯,变成自己处事的思维方式,这才是最关键的。一旦养成这种思维方式,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能马上跳出来直击解决方案,而不是把能量浪费在无谓的情绪中。这种重建大脑回路的方式,是让我们远离痛苦的唯一方法。


人们为什么总是宁可抱怨,也不愿做出改变呢?因为抱怨很过瘾,改变很痛苦!过瘾是因为情绪暂时得到了宣泄,但它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而改变会让他本能的感受到另一种不适——这种不适应被称为害怕“成长之痛苦”


不仅是咨询者,这种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见,人们大多都喜欢相互抱怨,也很容易对彼此的痛苦产生共鸣。相互“倒完垃圾”之后,盖子一盖起来,结束。但是,垃圾仍然还在里面,垃圾桶并不会因为相互交换了一些垃圾而变干净。


这里并没有贬低任何人的意思,只是想要让大家明白一个道理,倾诉和发泄内心积聚的情绪本身并没有问题,但是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让那些情绪垃圾远离我们,使自己的生活回归正常,不是吗?


有些人抱怨没时间去旅行,其实是他根本不想去旅行;有些人抱怨自己没时间陪孩子,其实是他根本不想抽时间陪孩子;有些人抱怨另一半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其实是他自己根本不想经营好自己的婚姻!


每一个人,都是按现在的目的活着


无论过去发生什么,都不起决定性的作用。过去是否受到精神创伤,家庭环境是否给自己造成了消极的性格,家人有多难相处等等等等,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原因。


因为人并不是受过去的原因驱动而是按现在的目的活着


人们之所以要搬出那么多的“过去”,是因为他自己很清楚(尽管他可能不会承认)他对“现在的自己”不满意。为了给与“理想中的那个自己”相差太远的“现在的自己”找一个正当的理由。


他们想把原因都归结为“因为过去不好,所以现在自己才是这个样子”上,想着“如果不是如何如何,自己就不会是现在这样了”;


又或者他们并不想改变,无论多么痛苦也想“维持现状”,那么此时他需要为其找一些合理的借口,因此,他便会将自己的过去总结为“虽然经历了那么多,但现在这样已经不错了”。就是为了肯定“现在”而去肯定不幸的”过去”。这样,过去的一切成了美好的回忆。


这些其实都是想给自己的现状找一个合理的借口,他们根据情境的要求随意地搬出“过去”并给它涂上适合当下情境的色彩——或阴郁或明亮,其目的,只是想给自己找一个维持现状不改变的理由,打算继续活在这样的假想之中这是最大的自欺欺人!


关于记忆,人会从过去发生的庞大事件系统中只选择符合现在“目的”的事件并赋予其意义,继而当作自己的记忆。反过来说,就是不符合现在“目的”的事件会被抹掉。这一点至关重要!


人们为什么要自欺欺人呢?说得不好听,就是想逃避生命,逃避现实


因为大多数嘴上喊着我想要自由自在生活的人,其实并不是真正想要自由。真正的自由包含责任和勇气,而大多数人既害怕责任,又缺乏勇气。这就是人们不愿和害怕改变的真正原因。


事实上,只有正在经验的当下,才是真实存在的。过去已成为记忆,并且会被人根据自己当下的需要随意着色、修改进而提取。从这个层面来讲,现在的确是能够改变过去的,而且过去也不是真实的存在。


而未来则是头脑虚构出来的幻象,无论它是什么样子,都只是一个虚幻的假象,只有此刻,才是真实的存在。


然而,对于很多人来说,要活在此刻,真的很难。


曾经有一位做销售的咨询者,患有严重的焦虑症,咨询结束后我建议他回去以后每天坚持冥想,每次时间可以不用很长,但是需要每天坚持,他当时就问我,“冥想会对我的销售额有帮助吗?”


我回答,“或许当你认真体验过冥想之后,你会告诉我答案的。”


你看,很多人都和这位朋友一样,什么都还没思考,什么都还没开始,什么也都还没体验,就急于得到一个结果。


人们总是想越过一切步骤,直接得到一个自己想要的答案或结果,然而,得到结果之后呢?你能保证得到结果之后自己就不会再有任何困扰了吗?当然不是,那些意想不到的困扰还是会接踵而来。


只想得到答案或结果的人,只能活在未来。因为活在未来的虚幻中,因此无法体验当下。因此大多数人,一生都只是“活着”,但从未真正“活过”


在《巴芒演义》一书中,作者唐朝引用的第一句话就是被誉为十七世纪亚里士多德的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的“自然从不飞跃”。


任何事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任何事物从无到有,从有到无,从小到大,再从大到小,都是由一点点的变化才能达到质的飞跃。


那些一直以来由情绪主导生活的人如是;而要改变长久以来的这种惯性思维,也需要一点一点的进行。


很多人一直在违背宇宙的规律行事,却常常责怪上帝对自己的不公。


我觉得用牧马人来比喻咨询师很形象,牧马人将马儿们带到有青草的小溪边,马儿是否吃青草,是否会喝清澈的溪水,不是牧马人可以控制的。


有一位朋友说他的朋友长期陷入情感阴影中一直无法走出来,总是跟他诉说自己的不幸,他希望我能帮助他的朋友。我对他说,除非他的朋友主动有意愿想从那段阴影中走出来,否则谁也帮不了他。


看似很无情是吗?但事实就是如此。


最终能帮助他获得新生的,只有他自己。咨询师也好,临床心理医生也好,都只能起到专业的辅助作用。如果他愿意为自己全新的生活付出努力和改变,他的问题也许很快就能得到解决。如果他就是想每天回味那些苦涩,不愿意从那个情感漩涡中走出来,他会找到任何理由让自己不要好起来。


听起来会很奇怪,竟然有人不希望自己过得好、过得开心和快乐吗?


事实上,那些宁可深陷过去的记忆,凭借自己大脑虚构的画面过活的人,是不相信死亡的人。因为这牵扯到“变化”。变化,意味着“死亡”。


改变,意味着和过去的自己告别,只有当过去的自己“死亡”,全新的自己才会新生。而这是深埋在潜意识中的一种对“死亡”的恐惧。


对于头脑来讲,人们都知道人终有一死。但是,这些人是打骨髓里不相信自己会死的。他们不相信死亡会随机性地发生在他自己身上;他们认为自己还年轻、还健康、还有大把时间;他们不相信明天早上自己有可能再也看不见这个世界和亲人;他们不相信那些意外会发生在他的身上,他们如此笃定自己的生命与死亡无关,至少现状如此。


然而,生命是没有保障的!


这个世界上,有33%的人死于意外,33%的人死于病痛,33%的人处于正常衰亡过程中。我们谁都无法笃定自己明天一定会活生生地站在这里,虽然我祝愿每个人都健健康康,长命百岁,但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我们身边可能都听说过或见到过一些身体健康,活力无限的年轻人因意外身亡;年轻力壮的中年人在熟睡中离开......不论我们有多么年轻和健康,我们永远无法预知死神何时会降临在我们身上。我们也永远无法知道自己将属于哪个33%的其中之一,但无论如何,我们一定会死去。


讲个小故事给大家听:

上帝拿着手提箱来找一个正处于弥留之际的男人。

上帝说:“好了,我的孩子,我们该上路了。”

男人问上帝:“这么快?你的手提箱里装了什么?是我的记忆吗?”

上帝说:“不,你的记忆属于时间。”

男人又问:“那里面装的是我的妻子和孩子吗?”

上帝说:“不,他们属于你的心。”

男人说:“那里面装的一定是我的灵魂。”

上帝说:“我的孩子,你犯了一个可悲的错误,你的灵魂属于我。”

男人听了,满眼泪水的从上帝手里接过手提箱,然后打开它......

竟然是空的!!!

男人问:“难道我什么都没有吗?什么才是我的呢?”

上帝说:“你的每一刻,每一个瞬间,每一个当下。你活着的每一个瞬间都是属于你的,生命只是一个瞬间,生活只是片刻......”


所有人的生命都终结于“此时此刻”,即使如此,也并不足以称为不幸。因为无论是20岁还是90岁,只要活在当下,爱在当下,享受当下。只要他真正的“活过”,深刻地经验着每一刻,那他的人生就是完整的、幸福的。


那些总是抱着与“我不想死”有关的所有想法(不想改变、害怕改变、逃避责任、担忧和恐惧未来......)的人,最终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就只能是他没办法好好的活着,因为对死的恐惧会让他失去生命力


必须接受自己会死,而且说不定就在下一刻,就会轮到自己。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否则,他就只是活在虚幻的世界中。


所有那些我们自认为的所谓的安全,就是无法接受死亡,逃避死亡。而逃避死亡,就意味着逃避生命。一个逃避生命的人,是没有生命力的,我们都亲眼见到过那些正在失去生命力的动、植物,那说明,他们正处于“死亡”之中。


害怕和恐惧死亡的人,也同样正处于死亡之中。不过我们无须悲观,因为还有一个1%,那是让我们得以自由的关键


如果用放大镜观察一条用粉笔画出来的直线,我们会发现那条线只不过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人生也是由连续的刹那组成的,每一个刹那都是一种”当下做了当下即完成“的运动。


亚里士多德把“一般性的运动”称为移动,有起点和终点。如果旅行只是为了从家里出发,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目的地, 然后以最短的时间返回,那旅行还有什么意义呢?


从跨出家门的那一刻起,旅行便已开始,朝着目的地出发途中的每一个瞬间,都是旅行。即使因为某些因素,最后没能到达目的地,那也是在旅行中。人生之旅又何尝不是如此?!


过去不重要,未来也无需担心。一切都在于我们此刻如何去经营它。


我们都有过把一手好牌打烂的经历,也都试过把一手没什么赢面的牌打赢的经历,生活也是如此,输和赢,最关键的不是你手上拿着什么牌,而在于你当下选择如何出牌。


生命就像向上抛出的硬币一样,是随机的。你向上抛十次,如果有8次都是正面,你会认为,剩下的2次应该是反面,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每一次抛出的硬币,都是一次独立的动作,和之前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而每一次落下都是随机性的,正反的比例各占50%。这与赌桌上压大小和买彩票是一模一样的道理,每一次或每一注都是随机的,生活也是如此,充满了不确定的随机性,过去发生了什么,和现在并没有任何因果联系,重点在于,你的每一次抉择是基于什么而选择的。


要么永远活在痛苦中,要么勇敢地肩负起成长的责任,从而摆脱精神痛苦我们可以随时决定重塑自我。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不试过的人,永远不知道一个人的力量有多强大。“我”改变,“世界”就会随之改变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