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关系中(无论是和父母、伴侣、朋友、同学或者同事等等),对方总是在很多事情上很坚决地说服你,让你觉得自己错了;如果你不接受TA所说的“事实”,TA则会表达出冷战或攻击的态度;TA擅于扭曲事实,让你“迷失”在TA的逻辑漩涡里;TA擅长让你脱离身边的朋友,或让身边的人孤立你;TA擅长和你建立让你依赖TA,与TA共生的关系......
如果你在这种关系中,常常觉得对方不对,可是又说不出来到底哪里不对;如果你开始常常自我怀疑,不知道是否该相信自己;如果你总是感到被对方很固执地带向TA所期望的方向;如果你经常要到事情结束之后,才发觉TA的不对劲......1938年,有一部叫《煤气灯下》的舞台剧,这部舞台剧极具心理意义,于是在1940年和1944年分别被翻拍成了同名电影。故事讲述了一个系统性心理操纵的故事。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位继承了巨额遗产的女主被一个蓄意掠夺她财产的操控者迫害的故事。在故事中,女主的丈夫试图通过环境中的小细节来操纵她和其他人,并坚持让她认为她的精神有问题。他故意误导女主,让她认为自己的记忆混乱,甚至出现妄想,从而说服她相信自己疯了。心理学家根据这部电影,将这种心理操纵形式,称为“煤气灯效应”。这是一种“慢性心理中毒的状态下,认知被摧毁的过程”。其实,自卑也源于这种心理效应。煤气灯效应是一种心理操纵的形式,它是一个人或一个团体,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加害于另一个人,并且是秘密进行的。因此,所产生的情感虐待不会被公开滥用。
受害者在煤气灯效应期间,往往因为被频繁地重复使用这种效应,从而导致认知偏差,并开始相信操纵者所说的某种东西。当受害者对自己的心理能力失去信心并发展出一种习得性的无助感之后,操纵者就更容易对受害者进行控制。而受害者也往往是权力和地位较低的人。💡操纵者最常使用的方法,第一是隐藏。他们通常会向受害者隐瞒事情,掩盖他们所做的事情的真相。他不但不会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羞耻,反而会说服受害者怀疑自己对情况的看法,并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第二是不断地变化。操纵者感到有必要改变受害者的某些东西。无论是受害者的着装或行为方式,他们都希望受害者融入自己的幻想中。如果受害者没有按照他们的期望去做,他们可能会说服受害者,实际上是TA还不够好。💡第三是控制。操纵者可能希望完全控制受害者并拥有控制权。在这种情况下,操纵者会试图将他们与其他朋友和家人隔离开来,以便只有他才能影响受害者的思想和行为。操纵者知道受害者完全受到控制,因此感到高兴。操纵者的最终目的,是让受害者对自己的选择产生怀疑并质疑自己的理智,使他们更加依赖和离不开他们。用来降低受害者自尊心的一种策略是,操纵者一边无视受害者,一边又充当照顾受害者的人,从而使受害者降低了自己对情感的期望,认为自己不值得拥有情感。除此之外,操纵者还会冷处理他与受害者之间的关系,并经常以玩笑的形式进行口头虐待,阻止和转移受害者对外界的关注,让受害者感到除了他,自己一无所有,并通过逐渐削弱受害者及其思维过程来破坏受害者。首先,操纵者会说服受害者的想法是不真实的、或者是妄想和幻觉,使受害者产生自我怀疑。一开始,都是从细小轻微的事件开始的,当操纵者发现受害者很容易被掌控的时候,便会更进一步。当操纵者说了令受害者难以相信的话时,受害者的第一感觉是无法相信自己所听到的。他也许会告诉自己,对方只是在开玩笑;或者自己也搞不清楚对方到底是怎么了,事情太夸张了,不如算了;也或许会试图纠正对方,甚至可能会发生争吵。因为到目前为止,受害者还是很确定自己的看法,他只是想得到操纵者的认可。在这个阶段中,操纵者会让受害者觉得混乱、挫折和焦虑。接下来是防御。操纵者会不停地说服受害者接受他的想法是正确和真实的。而受害者则会试图寻找证据,想要证明操纵者搞错了,或忍不住与他争论,而且这些争论经常发生在受害者的脑海中,因为他非常渴望能得到操纵者的认可。受害者经常感觉难以释怀、沮丧或绝望,他感到自己被操纵者认可很难,但还是抱有一丝希望。最后是绝望。此时的受害者已经开始主动试着接受和证明操纵者是正确的。因为只有这样——他只有按照操纵者所说的一切去做,最终才能获得操纵者的认可。但通常这个过程常常令他精疲力竭,无力争辩。他甚至记不得自己曾经是怎样的人,忘记了自己也曾拥有过的看法与认知。最终,会导致受害者认知失调,通常是充满情感的认知失调,并使受害者对自己的思维、感知和现实测试提出质疑,从而容易引起他们的低自尊感和令人不安的想法。并可能促进混乱,焦虑,抑郁甚至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是精神病的发展。简单来讲,擅长利用“煤气灯效应”的操纵者,就是在企图破坏他人对现实的感知力及看法,并以此来满足对方对自己的依赖,从而获得满足。通常,这种类型的操纵者有两类人——社交变态者和自恋者。前者很可能在年幼时曾遭受过身体的虐待或者目睹过暴力侵害,因此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这种伤害逐渐演变成隐性的施虐性格来报复在他人身上。煤气灯效应涉及从受害者到施害者的心理内容(包括:情感,知觉,冲动,抵抗,幻想,妄想和冲突的投射与转移)。受害者的这种心理内容的转移,通常都是无意识的。这就解释了为何受害者能最终接受施害者将其外化,并投射到他们身上的种种东西了。因此,煤气灯效应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精神因素。有的朋友或许曾在一些影片中看到,有些受害者不曾意识到自己曾经受过虐待或暴力毒打,但当他识别到 “转移”的内容——那些他自己正在计划的施虐行动时,就会做出极端的行为,并对他人及社会做出极大的破坏性行为,而他自己并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是不正常和错误的。这类患者是极端的。第二种是自恋者。这类操纵者几乎存在于我们所有的关系中:父母、伴侣、同学、朋友等等。在现实生活中,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在不停地追寻着自己的“可控感”,因为这会让我们自己感到安全。我们对外界事物的可控感越强,我们的焦虑就会越少,价值感、幸福感和满足感就越高。任何一段两人之间的关系,都伴随着主动与被动的关系。我们每个人都在有意识和无意识之间,通过控制自己或对方,来达成自己的目的。但是,如果两个人的互动结果呈现出:一位是操纵者(施虐方),他需要知道自己是对的,才能保护他的自觉,并保有对世界的掌控力;而另一位是被操纵者(受虐方),他会将对方理想化,允许操纵者来定义他对现实的感受,以获得对方的赞许。这样的关系就需要警惕了。通常,操纵者和被操纵者不限性别,任何关系都可能发生情感操纵的状况。以上所有这些关系,都可能会在双方说谎,并试图破坏对方知觉的情况下发生。我们可能只是天真的以为,这样的事件通常只发生在成人之间,或者亲子之间,上下级之间,但是在孩子与孩子之间,也同样存在着这样的问题,而且非常普遍,却又往往很容易被忽略。前不久,闺蜜带着孩子小悦来玩。小悦差不多九岁,女孩,上小学三年级。她很喜欢跟我谈心,告诉我一些小“秘密”,除了我们大人能猜到的那些“暗恋”的小心思,她还告诉我一件事情:她说,她有一个“好朋友”,也是女孩,这个女孩经常会让她做一些她不愿意做的事情,如果她不做,那个女孩就不和她玩了,因此,虽然她不愿意,但还是会按照那个女孩说的去做。因为她觉得那是她的好朋友,她不想失去这个朋友。虽然那个女孩经常说谎,颠倒是非,还说其他同学的坏话。有的时候,那个女孩还会用手指戳她的头,说她很笨。更甚者,那个女孩还会间接透过利用小悦,让我闺蜜合情合理地来给她买东西。而这件事情连我闺蜜都没有意识到。我问小悦那个女孩让她所做的事情里面有没有“坏”事,她说有。她指使小悦去打她不喜欢的人,她告诉小悦说那些同学“很坏”。但小悦并不认为那些同学坏,她不肯,那个女孩就不理她了。
但过不了多久,那个女孩就又会回来找她,给她的感觉就是,虽然你做了“对不起”我的事,但我还是能“原谅”你,并和你继续成为“好朋友”,我对你这么好,你看看你都对我做了些什么。她让小悦觉得是自己的问题,虽然小悦经常怀疑到底是不是自己的错,但是很明显,那个女孩对小悦的隐形操纵很成功,她让小悦一再怀疑自己并且产生愧疚,这样小悦就更离不开她这个所谓的“好朋友”了。我问小悦:“既然那个朋友这样一次又一次地侮辱和伤害你,为什么不和她绝交?”小悦说那个女孩是她在班里唯一的好朋友。如果连她也失去了,她就没有朋友了。我问她为什么不去和其他同学交往,她说她害怕其他同学不理她。(这个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源自我的闺蜜,我会在以后的文章中着重写一篇关于父母身上的不幸是如何不自觉地遗传给孩子的文章)。也正因如此,每次那个女孩回来找小悦时,小悦都会不计前嫌地又和她成为好朋友,但过不了多久,同样的情景就又再次上演。小悦为此非常苦恼,她问我应该怎么办?首先,我让小悦思考一件事情——真正的友谊是不是建立在侮辱和打压对方的基础之上?她说不是。接着我对她说,“如果一个人把另一个人当作实现他自己目标的工具,那么这个人并没有把对方当成真正的朋友。而这样的人,也不配做别人的朋友。”其次,我让她思考什么是善与恶。然后我告诉她,正是她的善良与软弱纵容了那个“朋友”一而再、再而三对她的控制和侮辱。善良要看对谁,对恶势力而言,善良就是在纵容恶和犯罪。
虽然那个女孩现在还没有做出令人发指的事情,但是如果继续这样下去,不可避免的悲剧迟早会发生在她的身上。小悦虽然只有八九岁,但她能明白我所说的话,一直以来,她之所以纠结,是因为她缺乏一个正确的心理引导,以及精神上的支持和肯定。
小悦想让我教她该怎么做。我告诉她这个必须由她自己去思考和决定,因为道理她都已经明白了。不过我还是给了她一个参考,我说:“如果我是你,过完年一开学,就会和那个女生绝交,如果她问为什么,我就让她自己去想一想。总之,我的目的是要先学会保护自己,不给她再次伤害自己的机会”;
我还对小悦说,我希望她能在开学后,大大方方的去跟班上其他同学广交朋友,把这次旅行所收集的树叶、贝壳等等小东西做成的盲盒送给自己喜欢的同学,或者把自己画的画包装成礼物送给他们,与他们真诚的相处(小悦很喜欢画画和手作,并且在这方面很有天赋)。小悦之所以不敢和其他同学成为朋友,是因为她很自卑。她说她害怕把东西送给其他同学之后,别人会觉得她在炫耀。
我问她:“那你在送给同学礼物的时候,你觉得自己在炫耀自己吗?”她说没有。
我说:“如果你真的是出于炫耀而送给同学礼物,那你就是在炫耀,如果你是出于友谊和爱送给同学,那就不是在炫耀。只要记住这一点,就够了。别人说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怎样的自己。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可能被所有的人喜欢,这很正常。但是,我们有必要让自己变得更好,这样做的目的,不是要炫耀给别人看我自己有多优秀,而是要让自己向着更好的方向成长。出发点不同,心态不同, 所有的意义都将不同。所以,我们只需要做更好的自己就足够了,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会吸引欣赏我们和喜爱我们的人。学会自我成长和区分是非善恶的人从来不缺真正的爱和朋友。”虽然我知道,有些话她还不能完全理解其深度,但她显然有超出同龄人甚至超出很多成年人的那种智慧。她仔细地听着,而且一直在思考,还拿小本子记下我所说的细节中的每一句话,说自己一定能做到。
说实话,一个八九岁的孩子,能感觉到关系中的不妥,能意识到有些问题的存在,能通过分析知道自己该怎么做,并且为了自己,愿意去做。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甚至比很多成年人都强。
如果你总是在一段关系中不断地怀疑自己,问自己是不是太敏感了;就连做个很简单的决定都觉得很难;总是在跟你的父母、伴侣、朋友、同事......道歉;总是觉得自己做什么都不够资格;总是为别人不当的行为找借口“欺骗自己”;总是为了不被别人看低,而学会撒谎或隐瞒事实;总是对生活很迷茫,对工作很抓狂;总是觉得自己好像什么事都做不好,甚至连你的孩子都开始保护你不受伴侣的伤害......那么,你正处于被操纵和心理虐待中。因为你自己的认知处于失调状态,所以才会“被煤气灯效应”(被操纵)。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心理治疗师斯蒂芬妮·莫尔顿·萨基斯Stephanie Moulton Sarkis说,“解决认知失调的最健康方法”,就是“让自己远离使用煤气灯效应的人”。同时,我们要学会逐渐重新建立起自己的自信与认知,建立起清晰的自我边界,做回真正的自己。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