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15日星期三

有"强迫行为"并不一定是强迫症,自检究竟是“强迫症”还是“强迫性人格障碍”

 


提到强迫症,很多人首先就会想到不停地洗手、或完美主义者。其实,真正的强迫症源于焦虑。如果一个人只是爱干净,所以他勤洗手,洗手行为并不是因为焦虑引起的,那他就不属于强迫症;如果一位完美主义者想让自己的作品更好,但不是在焦虑的基础上追求完美,也不属于强迫症。


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简称「OCD」,即由执念(Obsession)和强迫行为(Compulsion)组成的一种精神疾病。这种精神障碍的主要特点就是「执念」和「强迫行为」。


「执念」是一种持续的想法和冲动,这些想法常常会导致焦虑;「强迫」是指患者觉得无法抗拒、必须执行的行为,因为执行这些行为有助患者暂时减少焦虑。


这里也要提一句,大部分人都本能地对心理或精神疾病讳疾忌医,但是,我们现在也能看到,心理或精神疾病是多么的常见,以至于我们自己就有可能正在经历着。因此,我们必须扭转这种认知,对病情多一些了解,对患者多一些包容,不要轻易地标签或定义他人。


言归正传,强迫症患者之所以渴望执行强迫行为,是因为这些行为能够暂缓他们的焦虑和紧张。而这个过程久而久之就成为了他们大脑固有的思考模型,模型中的执念与强迫就形成了一个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



强迫症的表现过程


1
当困扰强迫症患者的想法入侵头脑时,思想就会产生执念,执念导致焦虑情绪;
2
当患者希望减少这种因执念而引起的焦虑时,他们就会建立与该焦虑类型相对应的强迫行为;
3
透过执行强迫行为,患者感觉可以暂时减轻焦虑;
4
这种暂缓焦虑的行为并不正确,因为他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过不了多久,执念又会再次出现,患者再次感到焦虑,然后他不得不重复强迫行为以缓解及减少焦虑,以此恶性循环。


强迫症思考模型图


大多数情况下,强迫症患者的执念通常都是由焦虑而导致的特定有关主题:比如清洁、污染、安全感、攻击性心理、身体健康机能以及对平衡和对称的强烈需求等等 。

因此,他们的脑海中便会不断地重覆这些思想或意念,这些想法又驱使他们不断地重覆和无法停止某些行为,例如不停洗手、不断检查门窗、煤气阀、怀疑自己有病、不断地担心害怕、心理不断地重复或默念某些语言或数字等等。

了解强迫症的病因,或简单了解它与焦虑情绪障碍的关系,对病情的治愈会有帮助。但我个人并不认同“作为一种疾病,明确其病理,才有可能治愈”这种说法。

有很多患者并不了解其病因,他也能凭借意志力和改变的决心而被治愈。但是对另一些患者,了解病因及病理知识不但对他们的病情有所帮助,也能够巩固疗效。

了解了病因和病理,并不一定就会痊愈,最重要的是患者是否有改变的意识和决心


改变的意识,就是康复的开始,行动的本身,就是痊愈的过程。

大部分强迫症患者,都是从轻微的焦虑演变而来的。因此,最重要的是如何消除焦虑感,使身心处于放松的状态。之前我们在《焦虑症自救指南》一文中已经做了详细的讨论,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当个体的症状越发越严重时,他自身的认知与行动分离的程度也就更大,痛苦也更多。

说到这里,有必要提到一点,就是强迫症强迫性人格障碍的区别。我想我自身的例子已经足以对这两种病情进行最好和最典型的阐述了。


强迫性人格障碍



强迫型人格障碍「Obsessive-Compulsive personality Disorder 」,简称「OCPD」。从字面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区别,这是一种人格障碍,患者通常具有追求规则和控制、完美主义特征。

我的母亲就是强迫性人格障碍患者,除此之外,她还混合有其它的病症。她的这种症状形成于她的早年时期(五六岁),从早年性格形成初期到老年,她逐渐形成了一种慢性僵化的极端完美主义的表现,比如:


1、对周遭的一切都有极高的要求,并要求完美。这种极端的完美主义,常常让自己因无法达到过分严格的高标准而无法完成任务,因此也总伴随挫败感和悲观倾向;


2、过于注重工作或生活中的微小细节,以致于常常会偏离主要目标,阻碍或使事情更加难以完成;

3、很强的控制欲,希望一切都控制在自己手中,拒绝授权于别人或与他人一起工作,对别人完成的工作不放心、不满意;

4、对人、秩序、整洁和细节有极高要求(但这并不代表她真的有秩序和整洁);

5、强迫性的洁癖,对于自己认为不干净的东西有步骤地进行清洁消毒,比如:碗筷、快递包裹、鞋底......


6、对自己及家人的强迫,例如,不完成某事就不能吃饭/睡觉;

7、强迫性囤积,很难丢弃旧物,哪怕是常年不用的东西,在未经其同意下丢弃会导致念念不忘或寝食难安;


8、缺乏社交温暖,刻板地遵守规则及规定、对信念的顽固或执著、固执和不懂变通的性格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和挫折,有时会转成愤怒甚至暴力,医学上将这种现象称之为抑制解除;


9、对自己和他人极端的二元思维,非对即错,很少或没有中间地带;

10、喜欢对自己想掌控的对象提出“建议”,而这个建议往往是根据自己的需求而非对方的需求而提出的。实际上这是追求权威的心态所驱使,内心的真实想法是“你的这种想/做法不是我认可/赞成的,最好按照我说的做”;

11、强迫性地使别人接受自己的好/善意,这种行为无形当中给他人带来了诸多打扰、压力甚至反感。当遭遇拒绝时,会认为别人不领情,自己很受伤。


以上种种极端思维下的行为表现也导致患者很难让自己放松下来,更谈不上享受生活了。

划重点



强迫性人格障碍患者会坚信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确及理性的,也不会对身边的人和事物造成破坏和影响。因此,他们总是陷入“别人不理解我””我为了你或这个家好才这样做“或“都是别人或外界的错”等扭曲想法当中。

与强迫症不同的是,强迫性人格障碍患者因为自已的不自知,一再伤害着身边最亲近的人;

强迫症患者只会通过不停地折磨自己来达到舒缓焦虑的状况。

以上是两者的本质区别

强迫性人格障碍患患者有时会因为自杀的风险而变得严重,确实有研究指出:人格障碍是精神病发病的重要基础,他们可能造成比一个重度抑郁事件更多的功能性问题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也有提到我的母亲为何会在幼年时期发展出偏离正常的人格的问题,在此就不再一一赘述。


如果那个年代的人们能够对心理或精神疾病有足够的认知,如果那个时候我的母亲能遇到一位良医,也许她的悲剧就不会发生、我的家庭悲剧也不会发生,我前半生的悲剧也不会产生。

从这一角度来看,每个人的心理健康,不仅仅只对他自己的意义重大,更重要的是对他的家庭、家人、甚至孩子和孩子的家庭都意义重大。这是我们必须重视的问题


当然,没有如果。每一个痛苦的经历都是我们成长的契机,还是那句话,发生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如何看待已经发生的事情。

强迫性人格障碍的治疗相对有难度,更不用说我的母亲还有其它的混合症状,并抗拒任何药物。因为首先,她意识不到自己有问题,在她的脑海中,她所做的一切都没问题,都是合情合理的,一点儿都不过分。因此,首先就需要让她产生自我意识。让她变得有意识这一过程,是需要耐心的长期的过程。

虽然母亲的病很难在她有生之年痊愈,但现在我们的关系已经变得融洽——从健康、瑜伽、冥想、心理到哲学、zong教、量子物理......我们无所不谈。

通过聊这些有趣的知识,她每一天都在进步,她的觉知也一天天变得敏感。改变,从来都不是一个目的,而是一个过程。她既像我的一位咨询者,又像是我的一位朋友。她的病症,已经不会再影响到我了,因为我看待事物的角度已经完全改变了。

你看,我的母亲有强迫性人格障碍这件事情并未改变,她会做出很多令人(尤其是令家人)难以接受的举动,但是因为我看待事情的角度不同了,所以一切都变得不同。

正如克利西亚穆提所说,“我们的内心反应着整个世界,我们的内心怎样,这个世界就怎样。想要改变这个世界,必须了解自我,改变自我。”

我透过彻头彻尾的自我改变,终于和母亲和解,母亲有了幸福,我也变得幸福,我的家庭也充满了幸福。

分享这个例子给大家,是希望大家能够明白——我们永远都不能指望通过别人的改变来达到自己想要的那个未来,唯有自己内在彻底革新,才可能实现想要的未来。

下一期,我们将分享强迫症自救指南。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