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7日星期二

爱=是否值得被爱?是时候更新还处于婴儿期的认知了!

 



​谈及爱与情感,我们不得不首先从婴儿时代谈起。


从婴儿出生那一刻起,他便与母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因为他几乎完全依赖于母亲。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母亲都扮演者婴儿生命中最重要的角色。


在这个成长阶段,婴儿会遇到一个取决于母亲的关键问题:此时母亲对婴儿的“爱”,若是因为“你是你,所以我爱你”,那就没有任何问题。但问题在于,几乎大部分的母亲都会将婴儿视为自己的一部分,她会像爱自己一样去爱这个婴儿。通过孩子,她自己会仿佛觉得有了掌控生死的力量。每一位母亲都或多或少会觉得,通过养育孩子,她真真切切地创造出了“某件作品”。


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些母亲喜欢炫耀自己孩子的优秀,这种引以为豪的感觉,正是她们潜意识中追求优越感的内在驱动。


母性的渴望是人类追求优越感的表现之一。而这种为了追求优越感而产生的对婴儿本能的调整、训练、教育和改造,将影响孩子的潜能。


如果母亲不能在思想上将婴儿与自己分开,视婴儿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她将影响孩子与别人合作的能力,而这个“合作”的能力,将贯穿他一生,并决定他生活的幸福程度。


正如有些母亲会告诉自己的孩子,除了她,没有人会真心对他好,这样孩子就会依赖他,并对外界的一切人和事物产生敌意


母亲,是最早与孩子发生联系的“他(别)人”,婴儿会在自身之外第一次开始关注他人。在这种情况下,“合作”的能力首次得以发展。婴儿会通过觉察,对自己的某些行为产生反应。比如,他一笑,全世界都开心雀跃,这个过程让他意识到,爱就等于被爱


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尤其是母亲,她担当着孩子走向未来生活的桥梁的角色。


当婴儿慢慢成长到一两岁时,父爱的角色就尤为重要。父爱能让婴儿感受到,这个世界不仅仅只有他自己和母亲,还有其他的个体。这个过程便为婴儿打开了世界的大门,让他了解到每个不同的事物。


当婴儿继续成长到四五岁时,他们会主动且非常愿意帮父母做一些事情,比如洗衣服、洗菜、浇花等等,这个过程会让他们逐渐意识到,爱不仅只是被爱,他们也可以去爱别人。这种学习爱的过程,需要好几年,这个阶段,也是孩子最敏感的阶段。


如果在这个阶段,父母本身就带着错误的偏见来教导孩子,就会给孩子的性格发展造成极大的扭曲,比如:


当有些孩子抱着极大的热忱想要帮父母洗碗时,很多父母就会阻止说,“你不行,把碗摔了怎么办?把手割破了怎么办;当孩子想帮着父母扫地、拖地时,父母说:“你看你,越帮越忙,快去那边玩去;当孩子抱着极大的热情帮父母浇花时,水淋到裙子或鞋子上,父母就会说,“你看看,把裙子\鞋子弄湿了吧?”......我想我无需逐一例,我们每位父母都可以举出无数这样的例子来,这个时候,作为父母的,必须扪心自问,你究竟是为了孩子好,还是怕孩子给你造成更多的麻烦?!


还有更严重的,有些父母们意识到孩子会有自己的想法时、或者他可能会将爱分给别人时,他们会说孩子傻或试图阻止孩子:


比如,两个孩子都在吃冰激凌,其中一个孩子先吃完,他想要吃另一个孩子的冰激凌,另一个孩子也愿意分享他的冰激凌。而此时,这个孩子的父母就会觉得这个孩子很傻,会说:“你看人家多聪明,吃的快,吃完了还要吃你的那一份,你看你多傻,总是吃亏”等等。


孩子带着宇宙意识想要成为一个具备有爱的能力的人,此时,他最需要的是一个温暖而平和的家庭,父母具备良好的品性,能够相敬如宾,互敬互爱。


如果我们认真观察,几乎没有一个孩子不是如此,他们带着先天的灵性,想要成为一个有爱的能力的人。可是,事情的发展却往往不是那么顺利。


父母关系不和谐的家庭,孩子的身心健康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尤其是母亲因为自己的私欲,不想或不愿意成功地将孩子的兴趣扩展到父亲及他人身上,孩子未来人生之路一定会受到阻碍。


我们常常看到,因为夫妻关系的不和谐,孩子就成了他们双方战争的武器。双方都想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绑在自己身边,想尽办法讨好孩子,让孩子更亲近自己。


孩子的观察和适应能力,远比我们想象中强大。当他观察到父母的分歧时,就会很熟练地利用这些分歧来为自己谋利。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的孩子,自私是一定的。


因为他最初看到的“合作榜样”就是父母之间失败的合作结果,因此孩子的合作能力就非常薄弱,无论在校园环境或工作环境,抑或是在今后自己的情感或婚姻关系中,他也要面对更多的磨难。


从父母的婚姻关系中,孩子获得了他们对于婚姻和伴侣的第一印象。他们一方面对感情和婚姻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另一方面他们在实际相处过程中会是悲观或自卑的,在这种心理暗示下,他们的情感常常遭遇挫折。因为,孩子已经被父母影响到无法去主动的爱别人了——他丧失了爱的能力


很多时候,当父母无法理解为什么自己的孩子会变成自己不想要的那个样子时,就需要从头开始反思,或许会找到答案。


真正爱孩子的父母,会在他们陷入的作为父母良好的感觉中(私心)和孩子的良性成长中做出正确的抉择


其实,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父母学会自省和放手的过程。父母和孩子始终是相互影响的对象,大家彼此学习,共同成长。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前后,爱情/情爱问题将成为新的课题。这是一种最容易被搞混的爱,因为荷尔蒙的释放容易伪装成人们以为的爱,让被生理需求所驱动的我们,将爱与生理需求混为一谈。


这种所谓的爱情最大的特性就是排他性。几乎所有坠入情网的人都认为,世界上除了对方之外,其他人我都不爱,他们享受一个自己忽然变成两个自己时的快感


这种执念或者说这种对爱的狭隘的理解,也是孩子从小从父母身上学来的。


如果一个孩子,只从父母那里学会了如何使用权威,不懂表达感受,感情中过于强势,他们就容易在爱情关系中过于强势,不懂得把握边界,他们会认为爱对方就是要帮对方打理所有的事,去除眼前所有困难,而正是这种踩过界的行为,造成了矛盾和痛苦


而如果一个孩子只学会了爱与表达,却缺乏权威与自主的能力,他们便容易在爱情关系中丧失维持自主权的能力,任由他人侵犯自己的边界,看着另一个人控制自己的人生和选择,却还以为那只是爱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这是两种相反的极端例子。


那些所谓“无私”的父母,也并不一定会教育出完美的孩子。我们试想,假如一个母亲总是牺牲自己的感受来成全身边的所有人,甚至以这种“品格”为荣为傲,但这种不照顾自己感受的行为,正是缺乏了一个自爱的人应有的特质


她容易因为别人没看到自己的付出,而仇视这个社会。这种“你好我就好的心态”,不是爱,而是出自某种心理需求而发展出来维系情感的方法,她也并不是发自真心的认为你好我就好。


情感一旦脱离了爱的本质,变成维系时,痛苦也变随之而来。


而这种仇视,孩子是可以感觉得到的,他们也会潜移默化地继承这些仇视,在他们自己的感情世界中,他们也会习惯用这种方式来维系自己的情感。


爱,是一种可以被感知的能量,也是一种可以去爱的能力。缺失了去爱的能力,我们就很容易变成情感的奴隶,我们不是过度付出,就是面目可憎地推卸责任,这些都不是爱的表达。


很多人都天真地以为,只要想办法让自己变得被人所爱,所有的问题就解决了。于是,他们就执着于自己的事业、品味、金钱、身材、容貌......但这一切外在的因素都是不可靠且异变的,依赖这些外在来获得爱,最终会陷入因害怕失去而产生的恐惧中无法自拔


也有些人总把爱情问题归咎于对方——对方不是Mr./Mrs. right,他们认为只要对象是那个自己所认为正确的人,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但他们忽略了人是会变的这一因素,我们自己也是会变的,我们的认知、想法.....随着成长都会改变。有多少曾经因非对方不嫁或不娶的伴侣,最终以分手收场;


还有些人在一段又一段的感情当中,陷入期待、兴奋、快乐、平淡、伤心、分离的循环中,却从未从上一段感情中学到些什么......荷尔蒙的吸引并不是相爱的证据,它只是反应了人们原本孤独的程度


不成熟的爱,就是使用掌控权来确定自己拥有某个人;当两份不成熟的爱走到一起时,那只是两人份的自私,他们去爱的目的,变成了证明自己值得被爱。


如果我们在感情路上一遇到问题,就习惯性的认为自己还没找到对的人,或是把爱的问题当成是否值得被爱的问题看待,当我们因孤独的驱使我们晕头转向时,终究会导致伤心、焦虑、失望或绝望。


于是,我们借由外界事物——聚会、狂欢、游戏、影视、酒精、药物、读书、工作......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排遣这种不适。所有这些为了避免隔离感,而沉迷的事物,始终无法达到人与人结合的效果。


唯有爱,才是消除隔离感的最终方式。唯有学会既要表达自己,又要关怀别人,唯有成为生活的主人和情绪的主人,才能理解爱、去爱、表达爱。


而如今,我们大部分人还停留在婴儿时期爱就等于被爱的认知程度


爱就像种花一样,需要呵护、灌溉和施肥。一个具有成熟之爱的人,会像一位称职的母亲一样,全心全意去照顾他所爱的人。这份照顾中,没有控制和想要满足自己的欲望的行为,那只是一份单纯的爱之心和爱的行动;


一个具有成熟之爱的人,一定会平等待人。平等,就是不敬畏也不恐惧,不奉承也不掌控。平等是相信个体差异和尊重个体差异,尊重的爱意味着爱他原本的样子,真实的样子。希望他用他原本的样子成长,而不是我们所希望的样子,不企图通过一些手段,来将对方塑造成我们想要的样子。


一个具有成熟之爱的人,会去主动了解他所爱的人。不是那种止于表层的了解,而是深入的了解。唯有了解,我们才能正确地给予。如果不能花心思去了解所爱的人,那么我们所谓的照顾和尊重,就不是对方最需要的,而是为了满足我们自己的私欲;


一个具有成熟之爱的人,会对所爱之人负责。他会回应所爱之人的需求,就像一个孩子有被聆听和被理解的需求和渴望,即使他没有说出口,当他意识到的时候,也会付出行动去回应他。


爱需要去感知和练习爱的能力。如果我们爱的能力被质疑,我们要自省和改进,爱并非被爱的问题,而是我们缺乏主动去爱的能力。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