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此生的使命,是学会与自己的身体和心灵对话
近期一直忙于照顾生病住院的家人,在这期间,自己也收获了不少的感触与感动。先聊聊感触吧。对于慢性疾病,我们大部分人首先都会谈癌色变。大家对癌症的关注度远超过其他慢性病,诸如关节炎、四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慢性肾病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等。从小到大,我们能够学习和了解到的与疾病和健康相关的知识来源非常有限,往往对疾病的认识不够。如今大众媒体资讯发达了,却又出现了另一个极端现象,就是有关健康和疾病的资讯爆棚,碎片化的知识令我们目不暇接。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于疾病、减肥、健身等等的一套健康理论。然而,我们了解和学习到的大部分知识也只是碎片化的知识。虽然这些碎片化知识在生活中是有用的,但如果缺少了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过于零碎和偏颇的碎片化知识有时就反而会起到反作用。
比如“吃”。我们所吃的每一口食物,都是供给这个让我们得以维持生命的身体所需要的。但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在为了头脑而吃。我们从来都是给嘴里送着头脑所需要的食物,而非身体所需要的食物。头脑说:“要吃得好,吃得健康。”于是长辈给小辈不停地喂“好东西”。于是,小辈也慢慢养成了无意识地吃的习惯。头脑认为某种食物有益于身体健康,但它并不知道如何衡量送进嘴里的东西多少才刚刚够身体所需,才不会给身体造成负累。这就需要感知力。再比如,头脑说:“我饿了,我想吃;我想吃这个,不想吃那个;这个好吃,那个不好吃;我就喜欢吃辣的和咸的,我不喜欢吃酸的和苦的......”于是,我们看到什么好的、自己爱吃的都不停地往嘴里送,就开始无意识地喂“自己喜欢的东西”,却不知道喂进去的那些东西是否是身体真的需要的。
有人说:“劝人多吃点儿,是最毒的爱。”虽然这过于言重,但是,这的确是一种无知的爱,而无知就会造成伤害。整个肾内科科室的患者年龄介于十七至七十多岁之间。最小年龄的十七岁男孩,高大帅气,我本以为他是来陪护的家属,殊不知他就是病人。在如花一样的年纪,他却无法像同龄人一样享受充满活力生活;还有一位因饮食不当在半夜引发急性腹膜炎的年轻女士,才三十岁出头的她,已经开始了每天三次的腹透(腹部透析)。她说她的肾病是先天遗传问题,自己买了腹透机每天在家操作,只是这次吃坏了肚子,引发疼痛难忍的腹膜炎才不得不住院治疗。但是这种情况一旦住院,就至少需要十四天,每次住院后除报销的费用,她自己都要承担大约2W元。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因腹膜炎入院了(腹透的病人很容易受感染)。当然,住院治疗期间,她也必须每天进行腹透。隔着口罩和病号服看着她如弯月般明亮的眼睛,以及她头发和指甲的细节,就知道她是一个多么爱美和向往自由生活的女性。如果在外面遇见她,谁也不会知道她的肚子里埋着管,每天要和腹透机打交道。无论手动机器还是自动机器,她说她都已经比护士还娴熟了;另一位也才刚刚三十出头的年轻女士,和上面那位病友成了病房里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三年前,她体检出肌酐上升,医生保守地让她注意饮食和休息,当时她觉得医生这样说应该没什么大碍,所以自己大意了。没想到三年后再度体检时,医生说她必须开始腹透;后来住进来一位工地的工头,医院当时的工程就是他承包的,所以他对这家医院也非常熟悉,也是接连三年的“常客”。39岁的他几乎24小时都在工作,睡觉几乎没有一个姿势能够持续保持超过15分钟就必须翻身,而且鼾声如雷。他累到可以躺下一秒钟睡着并打鼾,在电话响起时也能瞬间从床上起来接电话处理公事。他是高血压引发的慢性肾衰,这三年因为没有改变饮食和作息恶化得很快。他说自己是湖南人,就是戒不了口,不辣不咸的吃不下去;他出院后紧接着转来一位病友,也是慢性肾衰,常年腹透,因每半年需要更换一次腹部的埋管所以来住院。五十岁出头的大哥,因毒素无法排除体内,浑身长出密密麻麻的脓包,奇痒无比,衣服到处都渗着血迹,医生建议他做血透。这位大哥是土生土长的广东人,海边长大,无鸡鸭鱼肉不成宴,即便住院期间,在夜间腹透完之后也会偷偷跑出去找鸡腿吃;
隔壁房住着一位私营老板和一位环卫大哥。私营老板是祖籍东北的老广东,性格乐观豁达,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他是某位病友的陪护。他六十出头,但已经是这里的“常客”了。他说腹透对他来说效果一般,所以他选择了血透(血液透析),他还自嘲自己就是管不住嘴,生活太好了,得的富贵病,他的另一位朋友就不同,十多年前发现自己肾脏出现问题时,就一直忌口,到现在也还保持得不错;环卫大哥说最近在搞创建**城市,他们几乎每天加班工作14小时。本来就有高血压和心脏病的他,终于也累倒了,出院记录从入院时的三项疾病增加到了出院时的十多项疾病;后来认识一位三十岁出头的年轻男士,孩子还小。他说如果不是为了家,他绝对不来做手术埋管腹透。一台腹透机器国产的两万多,对他来说已经是不小的开支了......过去,我对肾病的认知也不足够,身边有几位得过急性肾炎的亲戚朋友,得知他们住了一段时间医院就好了。有时也觉得肾病患者大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但现在才真正意识到,所有的慢性病都目前都已向年轻化甚至年幼化发展。年龄介于30-50岁(壮年)之间的患者比例很高。据统计,在我国每十个人当中就有一个人是慢性肾病患者。大部分肾病患者都和其他一些慢性病(四高),或劳累和不规律的饮食(饥饿或暴饮暴食)以及不规律的作息(熬夜)有密切的关系。虽然慢性疾病有遗传因素、自身免疫问题,但所有这一切问题背后,又都与我们身处的环境和情绪密切相关。(请点击蓝色下划线字查看相关文章)我们可以看看周围的人,几乎没有人不是被每天琐碎的事件推着走。无论专家、教授、金领、白领、高管、小企业主还是打工族,每个人,每天每时每刻都在忙忙忙。可是,在各种忙的背后,却显现着各种低效和无效,以及各种臃肿的内在及外在体系。每个人都像被拧紧了发条一样,只是机械化地做着自己认为应该和必须做的事情。医院门口的安保人员,若同时看到需要被帮助的病人和违规停车的司机,他一定先去制止那个违规停车的司机。因为不制止那个司机,他很可能会被领导责骂甚至丢饭碗,但不去帮助某个病人不会影响他的生计。可是,他忘了、或者他根本不知道安保的初衷应该是保护人而非执行权.利;住院部的查房护士风风火火地在病房进进出出,要求家属必须按照要求折叠床,并每天清理窗台上摆放的一切物品。但她却全然忽略了自己高亢的语调打扰了病房里其他病人的休息。因为如果病人家属没有按照要求折叠和摆放折叠床,或者没有将台面上的东西完全收掉,被上级看到后她会受到批评。但她也许根本没有意识到,病房里应该凡事以病人为先,病人家属也不是来军训的,必要物品的摆放不但能够节约时间也能给劳累的家属省下很多气力。那些形式主义和不安定的气场除了给病人和家属添乱,没有任何助益;管床护士和其他交接护士忙得不可开交,甚至忙到每位护士对病人的嘱咐都各不相同,还得要病人家属再次去确认究竟按谁的嘱咐执行;抽血漏掉一整管,到出院时也没有任何医护人员觉察到。也许她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忙什么,总之,就是忙;
三甲.医院的主任医生雷厉风行地带着一般实习医生探视病人,每次两三分钟的时间里跟实习医生讲的东西比跟病人讲的多得多。我们可以理解他们培养实习医生的辛苦,但也许他们已经忘记、或者并没有意识到病人及家属是多么渴望和需要了解自己的病情,并和主治医生好好讨论自己的病情,而那宝贵的几分钟里,留给病人和家属的时间几乎为零......出院的时候,病人自己都还不清楚具体的出院时间,清洁阿姨的手机里就已经收到了信息。她和查房护士、医院护工就已经陆续开始了清洁、打扫和交接工作,准备让下一位病人入住,搞得病人坐立不安。病人俨然成为利益链中的一个商品,在本轮利益结束、甚至还未完全结束之时,就已经失去了利用价值......最讽刺的是,此时,护士会送上“满意调查表”进行回访......当然,并不是每一位在岗人员都是如此。我也曾有幸遇到过医德非常高尚的主任医师,他甚至会为了挽救病人的生命利用自己的私人时间为病人做思想工作。保持初心和热爱自己工作的人也大有人在。只是,每一次深入某些体系之中,总会让人不由地感触。我也没有责怪任何一个人的意思,我明白每个人身处某种环境中的身不由己。我理解每一位基层工作人员的辛苦,我理解安保的劳累、护士的辛苦、医生的责任和压力......但我不能赞同说这些现象是合理的、负责任的、人性化的、对病人有益的。我看到的只是大部分人都在一系列的形式主义中为了避免“犯错”和“担责任”以及“晋升”,机械地做着他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这有错吗?没错!这有益吗?无益!而且,这种无益最终会回馈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因为,这一切,都是我们每个人造就的。“我们历代沿袭下来的赏罚教育模式,让人们为了肯定和去奖励而去做某事。而这种典型的纵向关系甚至会扭曲我们的想法。比如,如果得不到任何好处,就宁可不去做好的事情;或者,如果不会受到惩罚,做点坏事也无妨。而这会酝酿出更大的危险。”每个人,无论是那些表面上看上去光鲜亮丽、高高在上的”大人物“,还是勤劳质朴、微不足道的”小人物“,都围着“钱”和“利”字打转。人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充满了迷茫和恐惧,每个人都害怕失业、害怕生病、害怕自己现在的地位被他人所替代,也都想给自己的未来更多的保障。然而,大部分人所认为的保障,就是利益。所以每个人都紧抓着自己的饭碗,生怕被夺走、被打烂。每一个人都紧抓着自己的那一点,整个大环境都处于紧张、防御和斗.争的敌意状态,似乎每个人都有可能是破坏自己、取代自己、威胁自己的敌人。
正是这种程序化的思维模式、这种恐惧和担忧未来产生的巨大压力,使得人们都活在无意识当中。而一个人越怕什么,就越会被自己所怕之事所控制。我们每个人造就的大环境,最终,或迟或早都必然都会“回馈”在我们每个人自己身上。我们不难见到很多曾经在职时光鲜亮丽的高管、领.导们,一旦退休后就陷入一蹶不振的忧郁状态,甚至患上心理或精神疾病,因为适应不了在职前、后的巨大差别,接受不了人走茶凉的现实,这就是一辈子活在幻觉之中、脱离真实自我的悲剧。而往往那些生活恬淡、轻松惬意的普通人们,晚年反而过得悠然自得。我并非在倡导大家丢掉现有的工作、职位、权力,不去赚钱不去努力工作,只是尽可能地想让大家去体会自己是否正处于无意识的生活当中。怎样区分有意识的生活和无意识的生活?关键就在于感知力。人们都会说健康是1,没了1,房子、车子、金钱......后面无论有多少个0都是闲的。没错,我们的头脑都认同这一点。但从更深层次来讲,感知(觉察)力才是那个1,没有感知力,没有感受,就很难有真正的健康。
在瑜伽饮食中,注重每一餐所吃的食物的数量和质量,提倡多吃悦性食物,避免食用惰性食物。我无法在此为大家逐一列举出哪些食物属于悦性食物,哪些食物属于惰性食物,但是只要把握好一个前提就好:永远只吃当季、当地的新鲜蔬菜水果及食物!煮熟的食物超过三小时就会变成惰性食物。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观察自己在用餐过程中,头脑是越来越清晰、精力越来越充沛,还是头脑越来越来越昏沉、容易犯困、目光呆滞。如果是前者,可以继续,如果是后者,请停止进食并调整食谱;用餐结束后,起身时是否感觉轻松如故还是感觉比较沉重困难,如果是后者,请减少食量或调整食谱。头脑不仅让我们会无意识地吃,还会让我们对自己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产生错觉。比如,身体累了需要休息,但通常亢奋的头脑却发出“我不累,我不困......"的错误信号,导致我们熬夜或很少休息。因此,与身体与心灵建立起紧密的连接,是健康的根本。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推荐食谱大都属于大众营养范畴,而每一个生命都具有独一无二的特性。就比如,同样是肾病患者,因高血压引起的患者和因糖尿病和高尿酸引起的患者,他们的饮食标准都会有不同;肾功能健全和不全的患者会有不同;透析患者和没有透析的患者也不同。即便是同一个人,每一天里,每一餐所需要的食物也会有不同。所以,从根本上讲,从来都没有什么固定的食谱或特定的量。最好的食谱,就是感知自己的身体,与身体产生100%的连结,与它对话,倾听它的需要。当然,大量地学习与自身疾病相关的医学科学知识也是必要的前提。最近,我常常和家人在病房里做一些和身体互动的“小游戏”。比如,护士每天要来测4次血糖,早餐空腹,早、午、晚餐后2小时。家人并没有糖尿病,我们只是利用每一个检查的机会跟身体对话。我们观察到,如果晚餐多吃了几口碳水,而饭后又没怎么走动,餐后2小时的血糖就会在正常范围内稍显偏高。由于下午以后人体的代谢就会趋于缓慢,于是我们第二天就调整,开始在晚餐的蔬菜里增加一点橄榄油(因为能量主要来自于碳水、脂肪和蛋白质。对于肾病患者,需要低蛋白、低钠饮食,晚餐又不能高碳水,所以适当增加了橄榄油),减少一些主食,主食尽量吃干食并细嚼慢咽,避免粥水,饭后再散步二十多分钟,这样餐后血糖显示就非常好。
对于医院的每项例行检查,很多人都任由护士去做,觉得与自己无关。但是,如果我们在这个时候,开始有意识地与身体互动,开始觉察、连结、倾听它,把这一切当成一个游戏,和孩子一样保持天真和好奇,热情投入这个游戏,我们就会发现,住院期间会不知不觉地养成一些好的习惯,那是在平时很难做到的。这是多么好的一个契机啊!很可惜,大部分人,平时是怎样的生活习惯住院的时候仍是怎样,依旧无意识地吃东西、刷手机看视频,似乎治病是医生的事情,与自己无关。正是长期这种完全的无意识的生活状态,才使得我们的身体出现疾病。大部分的病人,甚至在住院期间都不愿忌口和改变饮食,更不用说陪同病人的家属了。人们似乎认为只有病人才需要忌口,而正常人就可以无所顾忌地吃,这也正体现了完全无意识状态。事实恰恰相反,生病期间的饮食正是在告诉我们每一个人,身体真正需要的是哪些食物,需要一直保持这些食物,吃身体需要的,而不是头脑喜欢的,这样身体才会保持健康。很多人都想不到利用这个契机和家人一起改变饮食。这样做不仅有益于家人的健康,甚至可以避免自己今后出现类似的疾病。我觉得能与家人有机会一起改变饮食,一起为健康做出积极的改善是一种幸福。从第一天起,我就对家人说,我很感恩这次历练我们的机会,其一能够让我们对自己的身体有一个全新的认识,适当的干预和反脆弱有益于身体的重建;其二能让我们回顾过去做得还不够好、不够周全的地方;第三,还能让我们进一步改善饮食并预防将来可能发生的某些疾病,一起建立起更加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模式,简直太棒了!这样家人也不会太责怪自己,也愿意检视自己过去一直没有正视的问题,觉得自己病得值得,并更加积极地配合治疗。我也尽量不打乱自己的生活(虽然很难),但我依然抽空练习瑜伽和冥想。不让家人觉得自己在拖累家人。每一天,我们一有空就会对着镜子练习感恩、感谢和对自己的喜爱。家属的态度和信念对于病人的情绪和病情有很大的有影响,如果连家人都愁眉苦脸、唉声叹气、感到毫无希望,那病人又怎能获得积极的希望呢?
事实也证明,十几天后,大部分指标都有了积极地改善。医生也很开心,毕竟,内科医生是看指标说话的。我很感谢医生,但同时我也明白,生命自有其完整性,并不能说指标达标了,就意味着身体一定没有问题;也不能说指标没达标,身体就一定无法痊愈。中医讲五情伤五脏。大喜大悲、过度思量、担忧恐惧、暴躁易怒都会伤及身心。学会平衡七情六欲、不过喜、不过忧、待人平和、不惧未来、不过度思量,让头脑保持安静,就是让我们身心健康的根本。从根本上讲,就是平衡,平衡一切,一切平衡。说到底,生命的完整性在于它的平衡,偏颇的头脑只会造就偏颇的喜好,偏颇的喜好会形成偏颇的习惯,偏颇的习惯会导致偏颇的体质,偏颇的体质则导致各种疾病的产生。神秘主义者Caroline Myss 曾说:“疗愈来自于从过去的行为中收集智慧,并放下那些教会你的痛苦。灵魂总是知道该怎么做才能治愈自己,为你的精神服务的东西会增强你的身体。削弱你精神的东西也会削弱你的身体,你内在的东西比外面的东西更强大,会困住你。”而我也想在此补充:“由于内在的东西比外在的东西更强大,所以,只要学会将内在能量转化为积极能量,就能得到疗愈。”
大部分常年处于低能量心理状态下的人,疾病最容易攻击他们身体最薄弱的地方。比如,常常恐惧、害怕的人,疾病就会容易攻击肾;对自己和这个世界失望、沮丧,没有安全感的人,疾病就会攻击子宫......路易斯.海在《生命的重建》一书中,为我们列出了大部分疾病与内在的联系,也给了大家疗愈的方法。无论我们是疾病还是健康,每天都与自己的身体建立连结,感恩它们,感谢它们,身体都会收到并回应我们。当我们没有与身体建立起连结时,我们永远不知道它们有多努力地在夜以继日地工作;一旦当我们与它们紧密连结时,就会发现,原来,我们对身体好一分,它们就会成百上千倍地回馈,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感恩吗?短短数日,我们与周围的病友建立了真挚的友情,大家常常在晚饭后聚在一起聊天。护士本是不愿意的,但见我们一班人有说有笑、充满了活力,也被这种气氛所“感染”,只是嘱咐要戴好口罩。无形当中,我们在病房内展开了类似国外的“互助小组”,大家各自分享着自己的经历,每一个人都受到关注、尊重与关爱,每一个人也都给其他病友带来更多的思考、反省信心和力量。大部分时候,由于我们都处于无意识地生活和忙碌之中,所以很少能想到去主动为别人做点儿什么,更不用说在自己或家人生病的时候了。但我觉得,随时随地,我们都可以为别人做点儿什么。这不是什么“高尚”,这是最大的自私——因为最大的自私是无私。当我们能够体会到那种为别人带去快乐的快乐时,内在生起的能量就会治愈我们。对每一个人保持微笑,哪怕我们只看到对方的眼睛,哪怕对方只是一位失智老人,他也会对我们微笑,至少在那一刻,他是快乐的;看到拉着纸皮箱吃力地上坡的老人顺便帮手推一把,那个不足挂齿的举动,却能换来一个黝黑干瘪、饱经风霜的面庞展露出少有的被关注的感动与会心的微笑。而他却不知道,自己那质朴的笑容带给我的感动正在我的体内流淌;分享积极、乐观的生命态度,让每一个生命都有机会充分地了解自己......其实,慢慢地,我们会发现,无论我们是正常人还是病人,我们能做的很多、很多......出院前一晚,我们去和大家道别。环卫大哥聊起自己肾穿后腰部酸痛难忍,我便开玩笑说,他现在只是体会了一次那种感受,要知道,女性痛经和生孩子的时候,那种腰像断了一样的酸痛仅仅只是个开始,所以更要好好爱护自己的妻子啊。他忙腼腆地笑着说“是啊,是啊”。他也说自己出院后就申请再也不加班了,生命最重要,家庭家人最重要;两位年轻女士说,还好我家人的病情不那么严重,出院后一定要好好调养,保护好身体,不像他们,已经没了更多的选择余地。那种对自己生命惋惜的语气让人心疼。不过我们也说,现在医学、自然生命科学都很发达,希望一定是有的。临走前,她们说:“再见,但希望大家永远不在这里相见。如果要再见面,一定要在外面,大家要开开心心、健健康康地见面。”一时间,所有复杂的情绪一拥而上,泪水在我们每个人的眼中打转。如果要说什么是幸福,我认为,能够自由顺畅地呼吸,能够正常吃喝拉撒睡,就是幸福~生命,唯有展露高度的脆弱才有机会体验到最有意义的成长。因此,生命中的任何到来,都是值得的。唯有生活,才是修行和觉醒的契机。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