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3日星期四

愤怒在某种程度上,恰恰反应出一个人无意识的自卑情结

 


所有心智成熟者,都是从直面问题开始。
——斯科特.,派克


今天,想要跟大家分享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案例:

这是一位女士,她的性格极其顺从、温和,从小到大,她几乎没有跟任何人红过脸。成年后的她,在生活和工作中,也总是处于屈从和妥协的状态。她将自己的家庭照顾得无微不至,可以兼顾所有家人的需求而委屈自己都觉得无所谓。

但是,这样一位贤良淑德的女士竟然会在一次和另一半不愉快的谈话中,因为对方的一句话而产生了暴怒,不仅如此,她还前所未有的动手打人。

究竟对方说了什么让她如此动怒呢?

她们在婚姻上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对方并没有打算和她分开的意思,对方说“如果你执意要分开,我会把钱全留给你,因为我有能力再把那些钱赚回来,但是你不行。”

我们暂且抛开对方的沟通技巧、道德问题,抑或其它任何这句话背后的动机,我们只是来讨论在正常情况下,通常人们会做何反应。

乍一听这位男士的话,很多女士都会觉得这样的老公总比那些成天朝三暮四、把家里的妻子当成了免费保姆,还极其吝啬的铁公鸡仁义多了,很多婚姻不幸福的女士都巴不得对方是这种人呢。

虽然,不同的人听到这句话会有不同的反应,我们也知道这句话背后可能含有诋毁、贬低和伤害自尊的动机,但是,即便如此,也不至于让人失去理智动手打人。

那么,为何这位女士有如此强烈的情绪反应呢?因为,对方的话戳中了她的自卑情结(点击蓝色下划线字体查看文章)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提到过,自卑情结源于我们儿时摸索出来的应对生活的方式。当问题出现时,一个人如果没有办法去恰当的面对和解决,但是却又坚信自己一定有办法解决时,自卑情结就产生了,这会伴随她的一生

这位女士从小生活在单亲家庭中,她的母亲在经济方面对她非常严格,她的手头经常很拮据。因此,物质方面的匮乏感一直跟随着她。物质方面衍生出来的匮乏,不仅仅只是体现在金钱方面,所有与物质生活(看得见、摸得着、体会的到的)相关事物都可能会衍生出匮乏感。

除此之外,她母亲经常对她的贬低也让她毫无自信可言,她从小就摸索出了尽量不要让母亲生气、有什么事情都妥协和默默忍受的行事风格。儿时的她摸索出来的经验就是——“只要我乖乖听话,就不会受到责骂或贬低;只要我成为母亲喜欢的样子,生活就会好过

于是,她压抑了自己对物质方面的欲望,以及自己内心真正的渴望,来迎合与满足自己的母亲。她的性格就这样慢慢形成了——妥协、忍受、忽略自己的感受。

她盲目的做了一个失败母亲的牺牲品,因为没有人告诉她应该如何去分辨这究竟是谁的问题以及如何正确的去应对这些问题。

我们都知道,所有被压抑的本能情绪,从来就没有丧失过它原本的能量,那它们都去哪儿了呢?

它们会在无意识中妥协和变形成另外一种伪装,然后骗过严格把守意识区域的门卫,就这样蒙混过关进入意识当中。但是这股力量,却具有非常强烈的又不被意识所察觉的坏性力量。

它出现的地方,必然是被压抑竭力冲向意识的本能情绪,同时,又必须是被意识所能接纳的情绪,这就出现了矛盾。

结合这位女士的情况,我们就能更加容易理解:

她认为自己必须听母亲的话,不能惹她生气,一方面是出于对母亲的理解和同情,另一方面是不想再被母亲训斥和贬低。但是,这样做并不代表她的内心的渴望被满足了,恰恰相反,她所有的渴望都被压抑了。

她欺骗自己可以不需要那些渴望,可是那些渴望不会因为她的自欺欺人而消失,它们会变成另一种形式偷跑进意识当中,虽然此时的意识被蒙骗,并不认为这有什么问题,题恰恰就在于此她对物质的需求更加依赖了,以至于她的安全感、存在感、尊严等等全部都来源于此。

就这样,她带着儿时摸索总结的经验步入成年,依旧秉持着她的人生经验,在婚姻、工作和生活中,也始终在用这个“办法”来“解决”问题——只要我赚钱了,母亲就不会看不起我了;只要我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我的生活就满足了;只要我把家人照顾好、帮另一半把生意打理好(尽管我可能并不喜欢),就能得到另一半的认可;只要我这样坚持下去,一切就都会好起来......

当她告诉我这句话时,她并不知道自己愤怒的根本原因,在于她物质方面极度的匮乏感所造成的自卑情结。她也许只是觉得对方看不起她,诋毁她,伤害了她的自尊,引发了她的羞辱感等等,也或者她连这些感觉都没有,就只是莫名的觉得气愤。

所有这些被压抑的情绪,一方面一旦累积到一定程度,必定会通过某个导火索,如山洪爆发而不可收拾;另一方面会给她的心理造成极大的压力和伤害。

我曾在《由海鲜炒饭引发的心理分析》中提到过,所有的心理因素都不可能单独存在,一个心理因素必然会引发其它心理因素,只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从未意识到它们的存在。

现在我们就应当能够明白,这位女士为何会表现出失控的情绪了。在她的内心深处,“自己很没用”的自卑感一直在那里,她骨子里认为自己是个没有价值的人,或自己创造不出任何价值,她经常会在言语中流露出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也常常羡慕他人。

她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她从未正视过自己的自卑,她一直在用自己儿时摸索出来的经验来“应对”自己的生活,然而那些所谓的经验并没有让她学会如何正确和客观的检视自己的欠缺,她没有学会真正与那些自卑感相处,接纳它们的存在,她没有给自己时间和空间透过学习和成长来弥补并跨越它们,她没有通过那些困难和问题让自己变得更独立、更有用、更有价值。她选择了忽视它们,用看上去更简单易行的方式试图改变它们。但我们知道,这样做终究都是徒劳的。

没有任何人是全能的、像神一样的存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正因如此,人类才有了伟大的分工合作。家庭,就是最少以两个人为单位的分工合作,两个人都是在平等的基础上,为了让双方都变得更好而各自发挥优势和努力,不存在谁的功劳比较多,功劳也并不是拿金钱可以衡量的。

难道这位女士真的没有价值吗?当然不是!她只是没有发现和认可自己的价值。她错误地将价值只与金钱等同起来,却忽略了自己身上有很多比金钱更宝贵的特质——她将家人照顾得面面俱到是她的价值;她的勤劳、踏实和本分是她的价值;她的包容是她的价值;她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尽职尽责也是她的价值......

每一个人,哪怕他是躺在病床上的病人抑或是刚出生的婴儿,都有其自身的价值。躺在病床上的病人,看似为社会做不了任何贡献,但是,正是由于他的存在,医院、医生、护士,才有存在的必要,他的价值,就是体现了医生和护士的价值,再扩展开来讲,他的价值,还在于为那些医疗器械的生产厂家提供了存在的必要,以及给那些在厂家中工作的工人们提供了工作机会......

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她的价值在于她给了一个家庭欢乐和希望,她还带动了一系列的产业链......每一个人的存在,背后都衍生出不可估量的价值,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脱离社会及人类的大背景独自存在,因此,存在,本身就是一种价值

当一个人从内心深处深深地这样认同自己时,改变才能自然而然的发生,她就会发现,她自己只是做了不一样的工种而已;她所创造的是另一种价值。每个人的价值都体现在不同的方面,她根本没必要抹杀自己的价值,抬高别人,贬低自己。

还有一点,体现在她的家庭生活中——她常常痛苦和烦恼于家事。丈夫很少回家,她与孩子和婆婆及丈夫的妹妹同住一屋檐下。房子是她和丈夫所有的,有老人住并不奇怪,但是却多了一个丈夫的姐姐,而这个人五十多岁的女人还有很多心理方面的问题,她常常给家里制造很多矛盾,但是又一直住在他们家里,也给孩子造成了很多坏的影响。

她常常抱怨说自己一回家就很郁闷,婆婆一心维护她的女儿,嘴上也会说一些苦了她,请她体谅的话。她说自己真的没办法,如果把丈夫的姐姐赶走,那她的婆婆可能就活不了了,索性就这样忍着。

所有心智健康的人都知道,这绝对不是一个明智的办法,暂且不说她自己的感受,首先对于孩子来说,在这样的一个家庭氛围中一定会受到很大的影响。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她逃避问题呢?——在她内心深处,渴望有一个安心、稳定、踏实的家的感觉的期待!

在前文中我们提到,童年家庭的不完整、对金钱的匮乏感,会蔓延至所有与物质生活相关的领域,对她来说,最大的影响莫过于有一个安稳的家了,这会让她感觉到踏实和安心。这是她内心的“首要需求”

很多时候,一个人明知道一段关系并没有意义,却还是不愿放弃这段“问题关系”,不是因为她自己不够勇敢和独立,而是因为在这段关系里,她的首要需求得到了满足。

这个时候,她明知会面对很多痛苦和烦恼,也会选择紧紧抓着这段关系不放。因为这是她自己想要的。

那么,要如何解决现存的问题呢?——挖掘除了这段关系之外,可以满足自己这个首要需求的一切事情!

只要能挖掘出其它能带给她安心、稳定、踏实感的事情,她就不会执意于此了。

如果她始终努力活在自欺欺人的谎言中期待问题可以自行消失,问题就只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她不会因为她天真的“只要我...”而得到她期待的“...就会怎样”的结果。她越是这样自欺欺人、逃避问题,她的自卑感就越强;她的自卑感越强,她就越是依赖于物质;她越是如此循环,就越不敢正视和解决那些已经积聚已久的问题。

最后,会导致她的生活、婚姻、工作统统失控。她不知道自己是谁,想要什么,有时,她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但是又踌躇不前,不敢迈进。她感到无法过一种有用的生活,她会为自己的努力和行为定种种限制。她卡在那里,不知该如何是好,现实和内心将她撕成两半,她只能任由时间一天一天的流淌,任由身不由己的生活继续下去。

在《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之旅》一书中,斯科特.派克教授提到,“和缺乏耐心、想让问题马上解决的态度相比,这种希望问题自行消失的态度更低级,也更具有破坏性。”

任何人遇到问题和感受到痛苦时,第一反应都是不愿意面对。遇到问题、面对问题意味着安逸感被打破,满足感被延迟,人类的本能不喜欢这样。

但是,只有暂时放弃安逸,推迟满足感,去体验那些不想体验的痛苦,才是对待问题和痛苦最明智的办法。如果逃避眼前的问题,将来会有更大更多的痛苦等着我们,心智成熟的人都知道该如何选择。

通常,在问题家庭之下,倍受牵连的一定是孩子,下一期,我们将探讨问题家庭中的孩子所面临的问题。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