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7日星期日

我爱你,但我就是忍不住要“伤害”你

 

痛苦遗留给你的一切,请细加品味!苦难一经过去,就会变为甘美。——歌德


今天我们要探讨的问题,看标题就能感觉到虐、矛盾和纠结。不知大家是否遇到过身边的亲人或朋友有以下类似状况的:


1、你跟TA兴高采烈地分享一件开心的事,但TA的反应或回答会让你倍感扫兴;

2、你若不跟TA分享或分享的少,TA会说你心里没有TA什么都瞒着TA;

3、你跟TA讲道理,TA会认为你不听话或在找茬;

4、你保持沉默,TA会说你怎么能这个样子?!

5、你说话声音大点,TA会说你在语言攻击;

6、你说话声音小,TA会说你就像蚊子在叫一样,没出息......


总而言之,就是无论你做不做出反应,或者你做出任何反应,在TA看来,都是你的问题,TA永远是正确的,而你永远都是错的。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边缘性人格障碍(BPD)。

要判断一个人是否真的患有BPD,除了我以上例举的一些生活中具体的行为表现,患者必须具备不稳定的关系,不稳定的自我形象,不稳定的情绪和冲动行为的病史。并根据M国精神病学会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需要具备以下九项诊断标准中至少五项

• 无论实际的被抛弃还是想象中的被抛弃,他们都竭尽全力避免其发生。

• 人际关系紧张且不稳定,对他人的态度极端且反复无常。对他人的态度从过分理想化转变成鄙视,或从过度依赖转变为逃避或自我孤立。并明显表现出操控他人的企图。

• 持续或明显的自我认同困扰——至少符合以下两项自我定位不明确:自我形象,性别取向,长期目标,职业选择,择友类型和喜好,价值偏好。

• 具有冲动型人格特质:至少符合以下可能导致自我伤害的冲动行为中的两项——滥药、滥交、赌博、偷窃、金钱挥霍无度、鲁莽驾驶、反复的自杀相关行为(包括企图自杀威胁自杀自残)、饮食过度、厌食或贪食等。

• 情绪起伏明显,会突然变得激动、沮丧、焦虑、易怒。这种变化通常只会持续几个小时,罕见超过几天。

• 长期感到空虚寂寞无聊。

• 不合时宜且强烈的愤怒,或对愤怒难以控制。例如,经常脾气暴躁、持续愤怒、不时地与人发生肢体冲突。

• 有短暂的偏执想法,或由压力引发的严重的解离症状——非真实感或脱离自己。此外,症状早在成年初期就已经开始了。

现在,我们就能根据以上依据大致做出一个正确的判断了。

如果我们身边有这样的人,若关系相对比较远,那我们会对好过一点,若是自己的父母或其中一方,又或者是自己的另一半,那纠结、痛苦和无助是显而易见的。

长期与BPD患者一起生活的人,感受到的只有精神折磨——被对方的情绪蹂躏、被言语践踏、被伤自尊、被操控、感觉自己一无是处、无德无能、纠结、痛苦、同时又很自责,有些会严重抑郁选择自杀。尤其是当患者还受过良好的教育,在工作中还有一定的能力时候,这种感受会更为强烈,患者身边的亲人会更加怀疑自我和否定自我。

与一个BPD患者生活,就会随时处于高压紧张的状态,因为他不知道自己的哪句话或哪个举动就会点燃对方,他必须随时随地都保持警惕,但又毫无招架之力,因为他永远也做不出在对方眼中正确的事情。长期在那种心力交瘁状态下生活,除了会产生自卑,自我怀疑、无价值感、无存在感,也无法集中注意力做任何事情,于是迷茫和压抑感也极为强烈。

人们很容易被BPD患者非黑即白的思维所影响,尤其是未成年人,他的身心会受到非常严重的折磨和摧残。如果说BPD患者是名副其实的患者,那么他们身边最亲密的人就是潜在的患者,如果不接受及时的心理辅导的话。

我就是那个曾经很“幸运”地被患有BPD的母亲所伤害的孩子。在十二岁父母离异后单独跟随母亲生活后的第五年,我已经无法再继续承受那种高压窒息的折磨、摧残、痛苦、纠结、自责的恶性循环。同时,我终于理解父亲为何会净身出户也要离开那个所谓的“家”了。

那个时候,我不知道父亲有没有担心过我的处境。后来我才听父亲说,他觉得我的母亲那么爱我,一定会给我一个好的成长环境。(他认为他们的婚姻问题只是性格不合,但从未想到母亲的那种性格是一种病态)

我也曾求助于亲友,可是收获的答案如出一辙——你的母亲多么不容易,她多么爱你,你要理解她,听她的话......我也曾在很多次和母亲大闹天宫的争吵中要她去看心理医生。

但是,说归说,当时十几岁的我根本就不知道从哪里去找一个心理医生(九十年代的医院还没有设立精神心理科)。那个时候,我还没有想到精神病医院,因为在我的认知里,精神病人都是丧失理智、疯言疯语、拿刀砍人的疯子,我从未把一个看似能正常生活的人和精神病三个字联系在一起,即便就算我想到了,作为一个从不认为自己有问题的人,要母亲去精神病院看看医生,也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没有任何一个人真正懂得我和理解我,更别说能帮助我了。我丝毫看不见任何继续活下去的理由,因为在母亲的眼里,我说什么做什么都是错的,我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做也是错的,似乎连我的存在都是错的。极度悲观绝望之下,我选择了自杀。

但是,大家一定要明白,那是一个非常幼稚的决定。希望大家一定一定一定不要像我当年那样幼稚和愚蠢,那是最无能的表现

讲一句题外话,如果真的“如愿以偿”的了结了,那这个生命将永远永远受困于那个可怕的轮回之中,我们不知道哪个契机又会触发那个“想要了结”的开关,于是那个生命将生生世世受困于其中,会一直痛苦下去。到了那个时候,就真的无能为力了。因此,千万千万要珍惜自己的生命!

要相信生命是永恒的,不要被眼前的一切幻像所迷惑。很多东西我们不知道,也看不见,但是并不代表它不存在。如果我们能理解这一点,那么在任何困难下,我们都绝不会去选择那个下下策。

所以,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学会保护自己。我很庆幸自己当时没能“如愿以偿”。否则,我就看不到今天真正如愿以偿的我了。这是那时候的我连做梦也想不到的生活——并不是物质方面的满足,而是我与母亲的关系。

也许就像人们所说,我的时间还没到。也许是上天觉得我的使命还没完成。过去我常常觉得,我是一个极其不幸的人,后来又觉得自己极其幸运。现在我知道,我本就是一个很幸运的人,那些所谓的不幸,正是在历练和加速我的幸运,只是我没有领会其中的奥秘。

人们常说福祸相依,谁又说那种痛苦和折磨不是一个让我们痛定思痛,重新燃起生命希望的契机呢?

所以,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一定要向专业人士求助,现在已经很方便了,医院都有心理科,人们对心理问题也有了一定的认知。我不太建议去求助身边的亲友,除非他们是专业人士。大部分情况下,他们连自己的问题都还没能力解决好,又怎能给出一个对你有所帮助的建议呢?

如果是在过去,这绝对是我不能提起的硬伤。但时至今日,所有那些不堪的过往,我都可以坦然地拿来分享,就是希望所有身边有这种精神疾患病人的朋友,一是要学会都懂得保护自己,二是要振作起来,帮助自己的同时也帮助那些患者。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是什么让BPD患者——那些看似正常、善良、温和、或别人口中的“好人”一下子变得失去理性的呢?

答案很简单——害怕被抛弃,对拒绝和否定极度敏感,想爱、需要爱、又极度害怕被爱吞噬。

这类患者大多在童年遭受过不公平的待遇、被冷落、被忽视、甚至被虐待。

就拿我的母亲为例,她有四个姐姐,是家中第五个女孩,在过去那个重男轻女的年代,当家中终于有一个男孩降生的时候,她的人生苦难似乎就开始了。当时,她的姐姐们大都已成家立业离开了原生家庭,有的孩子都好几岁了,她最小的姐姐也都已经离开家去上寄宿学校。她成了家里唯一一个帮助父母照看弟弟的人。因为弟弟是当时家中唯一一个男孩,因此被溺爱便成了日常。

据母亲的讲述,当时弟弟很淘气,刚把洗干净的衣服给他换上,他出去不一会儿就弄脏了;弟弟闯了祸,就赖在她的身上,她的母亲有时也会数落她;她为了不让母亲担心,一直任劳任怨,有时候生气了也会跟弟弟吵几句。但是她明显能感觉到家人对弟弟的偏爱。

对于一个只有几岁且内心敏感的女孩,正是那样的契机,造成了她偏激的性格——她要让自己更好,更好,还要更好,甚至达到完美;她要让自己的母亲看到自己是多么地为家庭付出;她要让兄弟姐妹们知道她每天在家中承受着多大的重任;她要让所有人认可她所付出的一切......

然而,当她的这种渴望很难被完全满足的时候,她就感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感受到被冷落、被忽视。在一个有着严格礼教的家庭,她不得不压抑自己的愤怒,压抑自己对父母偏心的不满。

她依然任劳任怨,但是生活让她总结出了一套法则——自己做了什么事都要让所有人知道,她深怕别人不知道自己的付出,深怕别人污蔑她的品格,深怕被人冤枉,她以为这样清清楚楚地公示自己的付出,情况就会有所改善。然而,这对于她的兄弟姐妹而言就好像在说,“只有我在承担家庭的重担,你们什么都没做”一样。试想,谁会心甘情愿地背负这种不公呢?!她越是这样,她的兄弟姐妹们就会越觉得不舒服。手足之间的隔阂也就此产生。

当然,在那个特殊的时代,母亲的父母并不是故意这样做的。所有一切都脱不了社会背景的干系。

在情感上,母亲甚至没有脱离她幼儿时期该有的与她母亲的情感分离。她非常“孝顺”,无怨无悔地帮她的母亲和家庭承担自己所能做的一切,但她不知道,那正是因为她从母亲那里获得的爱极为匮乏所导致的,她一路带着分离焦虑成长,想要不断地从付出和为家庭的牺牲中得到母亲的认可,好获得母亲更多的爱和关注。这样她才能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因此,她的人生从此开始了不断地“证明”给别人看的过程。她完全失去了自我。

她用完全牺牲自己的方式从自己的原生家庭到自己组织的家庭。可是,最后,她的完全牺牲换回的却是亲人的避之不及和渐行渐远。她不得其解,自己付出了那么多,为何会落到如此下场。她觉得自己非常受伤。

她不知道,从一开始,她的努力就已经走错了方向。如果她能意识到她母亲对她的忽略只是无心之为,或者她能把自己所认为的苦难和不公平看成是自己成长的契机,如果她能学会和父母如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又或者她能勇敢地面对自己错误的方法,也许她就不至于一生都在受苦。

BPD患者最害怕的,就是担心被抛弃。对于一个孩子而言,不被爱就意味着被抛弃。在爱的匮乏中长大的孩子永远不会有安全感,他们永远都在证明自己应该被爱,永远都在用自己所能想到的一切方法争取被爱的权利。

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对方的认可,就会有些许存在感,没有获得认可,就没有存在感点击下划线字体查看文章)因此,他们对自我没有清晰明确的认知。同时,他们变成了一个寄生者共生者。

他们既想让对方永远爱自己,但在潜意识里又不相信自己会永远被爱。这种内心极端的矛盾于是乎就慢慢演变成了他们的极端行为模式——控制、监视、打压、贬损等等等等精神施虐的方式。因为只有当他们认为自己是处于掌控地位的时候,他们才不容易被对方抛弃,在他们看来,这是他唯一能够留住爱的筹码。

另一方面,在亲密关系中,他们始终有被抛弃的恐惧,同时,他们又害怕被亲密关系所吞噬。他们非常渴望被爱,可是一旦如他所望地被爱了,又开始担心失去自我,害怕变成对方的附属品。他们总是很难拿捏分寸近了不行,远了也不行。这对于另一半来讲,长时间如此生活,就会胆颤心惊。

第三,BPD患者还非常喜欢制造各种问题和麻烦,以此来考验对方对自己的爱。说俗了就是特别喜欢“作”,没事找事。他们总是用非黑即白的思想判断事情,因为他们是名副其实的“巨婴”,无论他们实际年龄是多大,他们仅有两三岁的心智。

当我们了解了他们那些极端行为背后隐藏的内在驱力之后,或许就不会像之前那样气愤、无奈和沮丧了,因为至少,我们会明白,那并不是他们的本意,他们只是一个彷徨、无助、还没学会正确应对生活,却又不得不硬着头皮处理生活的“孩子”。

下一期,我们将着重探讨如何与BPD患者相处,如何避免自己受到伤害以及如何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