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与很多来访者探讨关于“爱”的话题,对于爱的理解,他们每一个人都能说出很多,比如:爱就是无条件的付出、包容、理解对方;爱就是互助,不求回报,关心、爱护和照顾对方等等。
是的,我们都口口声声“以爱之名”告知天下自己深爱着孩子、父母、另一半、朋友......我们从未怀疑过我们对他们的爱有半点虚假,我们深信自己付出了一切,但有时却总换来令人悲伤和失望的结局。
我们很少有人会有意识地去思考爱。究竟什么是爱?怎样做才算是真爱?
那些关于“爱”的困扰,无一例外地与对方没能满足TA自己所期望的一切:比如对方的离开,对方的冷淡,对方的不体贴不细心......等等!刚才不是还说爱是无条件的付出和包容吗?那为什么会因为没有得到自己期望的回报而产生痛苦呢?
人都会不自觉地使用双重标准来要求他人。但是,真正的爱,是我爱你,但与你无关!
这是一种建立在绝对平等基础上的情感,平等意味着大家是伙伴、互助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横向的,而非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纵向的,纵向关系通常不是导致高高在上的姿态就是导致抬头仰望的姿态。无论是高高在上也好,或是抬头仰望也好,这种纵向关系都对我们都是有害的。
这让我不由地联想到人们对“爱”与“依赖”的概念的混淆。
追溯我们的成长过程:一开始我们只会开始会翻看故事书和看动画片,再到能听懂大人们讲话,我们一直都在被动吸收外界的一切,这一切构成了我们最初期对这个世界的认识,逐渐形成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我们与大人们互动,我们做了一个可爱的表情,逗得他们哈哈大笑,他们喜欢得不得了,我们就明白了,原来这样是可以讨人欢心的;我们玩泥巴弄脏了衣服,被大人斥责,然后我们就明白了,原来这样做是不被喜欢的。于是,在一切的生活过程中,我们会主动通过互动来摸索自己的处事方式和对待人的态度,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关注、喜欢、爱和表扬,要尽可能地避免做“错事”(这个错事不代表真正意义上的错,而是别人认为不好的事情)、被斥责、被讨厌。于是,性格就慢慢形成了。
每一个人,因为不同的家庭环境、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家庭成员,都会产生不同的认知,发展出各自不同的性格模式,这种性格基于我们想要获得被关注、被喜欢、被爱的思维模式。
大概很少有人知道,人类是唯一一个身体比思想发育的缓慢的动物。我们都以为一个刚刚会说话会跑的孩子什么都不懂,其实他们可以明确的知道大人们的一切情感、态度和意图,并能做出有益于自己的反馈方式。只是他们身体发育的限制,让大人们认为他还只是个孩子,他还什么都不懂。
然而,最初我们所做的鬼脸也好,玩泥巴弄脏衣服也罢,并没有什么对错之分,一切都是天性使然。是大人们的态度和行为让我们觉得我们“做对了”或“做错了”。于是,这样一个几乎被所有父母所忽略的细节导致了我们都在“讨好”别人和“寻求被爱”的关系中成长。
渴望和寻求被爱、主动调整生存策略、因为对方没有满足自己的期待变得失望或不再爱,是人的天性,它的内在动机都是为了满足自己。
希望获得表扬,所以才去做某事;或者是做了某事却没能得到表扬,就会心生不满或再也不做这样的事。这是我们历代沿袭下来的赏罚教育模式,而这种模式是非常典型的纵向关系,这种纵向关系会衍生出“如果没人表扬,我就可以不去做好的事”或“如果没人惩罚,我就能做坏的事”的错误观念。可怕的是我们很少有人意识到这样做的危险之处。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我们可能会忽略或压抑自己真正的内心的渴望,从而为了讨好别人而去做一些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情。一开始,我们可能是有意识这样去做,长此以往,这种思维模式会替代真实的自我想法,演变成一个人的主导思想和行为模式,从而发展出偏离自己原本真实性格的“神经症人格”。
他们不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想要的,而只是去做“应该做”的事。而这些“应该”,他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是谁的应该。
所有以“应该”为出发点的爱,都不是真正的爱,那是在“寻求被爱”和“掌控权”。而很多人都会把这些混淆为“爱”,这是关于“爱”的最大的陷阱!也是人们产生悲伤和痛苦的本质。
什么叫寻求掌控权,就是找到一种方式能让自己感觉到自己在这里是安全的。
寻求掌控权的方式有很多,暴力手段可以实现,威逼利诱可以实现,示弱也可以实现。比如我们都知道,婴儿只要一哭,全世界都会围着他转,那么弱小的婴儿就是在用自己的软弱来获得安全感。
当我们带着“寻求被爱”和“掌控权”的行为特质步入学校和社会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视除自己之外的一切为竞争对手,因为每个人都渴望自己被表扬、被喜爱、被重视、获得荣誉,而要赢得这一切,自己就必须比别人优秀,这就已经导致了我们无法公平地视他人为真正的朋友,无法与他人形成平等的关系,更谈不上真正的互助和爱了。
这种恶性的竞争关系导致我们要么操纵别人,要么被别人操纵。纵向关系里是不存在“真正的爱”的,这种关系只能导致“权力之争”。
竞争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最大的障碍。一切痛苦都源自与他人的比较,这会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觉得整个世界都是自己的对立面,会认为人人都会随时欺骗、攻击甚至陷害自己,绝不能掉以轻心,甚至认为世界是一个恐怖的地方。竞争的可怕就在于此,看不到一丝丝的爱与温暖。
即使是一直处于不败之地的赢家,也会因为不想成为失败者而一刻不得安心。很多人之所以非常成功却不快乐,就是因为他们一直处于竞争当中。
真正的爱,是基于平等、尊重和无条件信赖之上的。
很多人都希望得到周围人的认可,希望被身边人接纳,得到别人的认可固然会让人感到开心,但是,仅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而活,就是把自己的生命拱手让给了别人。此时的生命已不再具有真正的生命,就像孩子们手中的玩偶蜘蛛侠,孩子兴起时会拿着蜘蛛侠耀武扬威的展示一番,似乎那个玩具蜘蛛侠真的有些威力,而更多的时候,它则可能是一个被丢弃到某个角落的玩偶,甚至永远不再被人想起。
我们是选择做那个玩偶蜘蛛侠,还是做一个真正有能力掌控自己生命,并能为他人奉献的蜘蛛侠,由我们自己选择。
一个真正的、完整的人,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我们没必要更不需要去满足任何人的期待,或从任何人那里获得认可。
只有在绝对尊重和接纳的基础上,我们才可以开始谈论“爱”!平等意味着绝对的尊重和接纳。绝对的尊重就是不把自己的喜好和希望强加于他人之上;绝对的接纳就是完全接受自己和他人原本的样子。
首先,纵向关系下的亲子关系,通常父母是控制方,孩子是被控制方。但也有些情况是反过来的。我们今天讨论前者。
很多父母会为孩子劳心劳力,恨不得将孩子所有的事情一手包揽,孩子只要做一件事情就行,就是好好学习。
乍一看这类父母似乎对孩子很“无私”,确实“爱”他的孩子,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处在这种关系下的孩子,有一部分确实能“满足”父母的期待,但是,孩子却并不快乐,因为一味地满足别人的眼光和期待,就没有办法做真正的自己。
而处于这种关系中的父母,他们只是出于和他人竞争和对比的心理,把孩子当成一个工具,打着“爱”的名义,为自己“谋求利益”。
这番话会伤害很多人的自尊。一定会有很多父母承受不了而即刻否认。然而,“否认”是某种期望落空之后出现的“修正”。每一次否认都是一次承认。
孩子是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人,他不是一个东西。他有思想,有情感,有情绪,有喜好,他来到这个世界上,是来体验他的“人生”的。他的人生包括他的成长过程,成长过程中学习只占很小的一部分,他对生活中每一件事情的亲自体验、感受、思考,他对外面的世界的好奇和了解,他对自己喜欢的事物的探索和追求等等等等。
然而,这些父母“为了”成为一个所谓“无私”的父母,插手干预甚至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和权力。他们是高高在上的领导者,决定和支配着孩子生活中的一切。这里既不存在平等,也无尊重和信赖可谈。
若父母是尊重孩子的,他们会询问孩子的意愿、想法和喜好;若信赖和接纳孩子,他们会尊重孩子先天的优势,给孩子自己实践的机会,相信他可以成为一个真正的独立的个体,一个真正的人。
而这些东西通常都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他们自以为聪明地用自己的高智商和清晰的逻辑推理为孩子选择了一条看似“完美”的道路,也因此变得专制。他们恨不得替孩子去活,替孩子去学习、替他们完成他们的作业、替孩子找对象、替孩子处理他们小家庭的事物......他们不但丧失了自己的界限,还任意踩踏孩子的界限而不自知。无法区分哪些是自己的事情,哪些是孩子的事情的父母,也完全无法区分他自己与其它任何人的关系。
与其说这些父母培养出来的孩子大多是巨婴,倒不如说正是因为这些父母们本身就是巨婴,因此他们一代一代地传承着培养巨婴的模式。因为首先,他们没有意识到使自己做出一切的动机就是想控制孩子,他们不由自主的在做这件事情,其次他们的潜意识里根本不想让孩子脱离他们,因为他们是“巨婴”,他们需要孩子永远的陪伴,否则就会觉得空虚、寂寞和孤独。
而被一手包办成长的孩子,自然什么事情都没有自主权,他甚至会主动放弃自主权,放弃成长的权力,认为有人替他完成一切就好了。从此,他就变成了一个附属品,无论是父母的附属品、社会的附属品还是爱情的附属品。
不是所有人都能像自己的父母那样对自己不离不弃,当“附属品”理所当然的认为一切都没问题的时候,一个小小的关系上的变化,就足以使他的世界地动山摇。于是,他们就更加不敢自立和自主,从而更加依赖他们的父母。这就形成了一种“共生”关系,而这种关系,正是导致亲子关系紧张的矛盾所在。
如果我们去观察,就会发现,那些能够清楚地区分自己和孩子界限的父母,通常在人际关系方面都比较优秀,他们的家庭、工作、生活、事业也都相对顺遂和幸福。而这些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也会很独立、既能够融入也能够独处,他们具备一个正常人所具备的能力。这对于他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亲密关系以及他们与他们自己的孩子之间的关系,都是非常有益的。
清晰的自我界限,是所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我们和他人之间,既能相互给予爱和温暖,又不至于伤害到对方,我们要学习刺猬的取暖方。
我们需要给彼此一些空间,靠的太近会窒息,离得太远会陌生。这个距离要刚刚好,你需要我时,我就在你身边,你不需要我时,我在不远处为你守候。
“爱”,不是一个发音,不是一个文字,爱是一个从内心油然而生的情感与能量,这种能量看不见,摸不着,但却能感受得到。真正的爱,绝不会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对方之上;真正的爱,无需言语,对方一定能感受得到;真正的爱,是给对方机会让他成为他自己,让他的生命能够尽可能的丰富和完整。爱一个人,不是看我们说什么,而是看我们做什么。
亲密关系也是如此,真正的爱是不求任何回报的付出,如果你真的爱另一半,那么无论他有多少缺点,你都会爱他;无论他是否在你身边,你都会祝福他。
爱不是依赖,爱是一种主动的意愿和能力,它不需要回报。无法主动去爱,无法全心全意付出爱的人,是无法真正接纳自我的人,是不自爱(不爱自己)的人,一个人连自己都不爱,又怎能真正去爱别人呢?
不能完全接纳真正的自己,就意味着自己是不完整的,因此他需要借助外界的人或事来使自己变得完整。否则,他就只能觉得自己是一个不完整的人。越是觉得自我不完整,就越是要向外去寻找依赖,于是恶性循环。
一个人,必须要为自己而活,要过自己喜欢的生活,而不是为了其他人而活。否则,就会成为借助压榨他人而依存共生的依赖者。如果连我们自己都不能为自己而活,那谁还能为我们而活呢?
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而活,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他人,或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对方之上的人,内心都充满着巨大的矛盾。一旦内在的矛盾和内外的矛盾都无法调和的时候,他的痛苦就产生了,而且,事实上,一旦决定开始这样做,往往就意味着打开了无尽痛苦的循环模式。
记得有一次,我正在为一位来访者做分析,他是一位长期来访者,一个完全理想化的完美主义者,他总是以一个神的姿态出现,不允许自己有任何瑕疵,他极度害怕面对真实的自己。
在咨询过程中,他突然说:“我觉得你是不是该去保养一下眼睛了,因为我发现你开始长皱纹了。”这番话出现在咨询过程中很是很我意外,不过我笑着跟他说,“我当然有在做日常护理啊,正常的护肤保养是必要的,身体上的生理老化也是很自然的。正是我的这些皱纹告诉我,我每天过得有多快乐,所以我打心底里爱我的每一条皱纹。”
如果一个人无法接受自身身体的自然变化,那他更加无法去正视自己内在的恐惧,当他无法正视自己内在的恐惧,也就无法面对内在的矛盾,无法面对内在的矛盾,也无法接纳真实的自己,痛苦就只能与他如影随形......
这样的人是无法掌控自己的生活的,他只能想办法通过掌控外界来使自己得到安全感。但是,一个连自己的渺小生命都掌控不了的人又怎么可能掌控外界呢?!
唯一的办法,就只有深入地剖析自己,勇敢并诚实地面对真实的自己,全身心的拥抱不完美的自己,只有接纳自己只是一个小小的、不完美的人的事实时,我们才能做出改变,一旦勇敢地迈出第一步,世界也就随之改变。
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主动选择着自己的人生和生活方式。我们有这种力量。因此,一个人若要改变,缺乏的从来不是力量,而是勇气。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