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6日星期二

我爱你,但我就是忍不住要“伤害”你(下)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探讨了如何判断边缘性人格障碍(BPD)患者,他们的行为特征,以及他们极端行为背后隐藏的内在驱力。今天,我们来着重探讨如何与BPD患者相处,以及家人该如何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如何与BPD患者相处?


BPD患者之所以容易处在极端思想和行为的边缘,是因为在他们看来,永远就只有两种选择——非好即坏,非黑即白,非对即错......他们往往考虑不到,其实在他们所谓的好坏、黑白、对错之间还有更多的选择,而每一种选择,都可能是好的和对的。


因为BPD患者的这种极端思维总会导致他们处于不安全和极度抓狂之间,他们无法让自己的情绪处在相对平衡的状态,一旦感受到(想象中的或实际中的,但绝大部分是想象中的)一点点”威胁“,就会极度慌乱和抓狂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曾讲述到,我母亲的问题之所以很严重,是因为她是多重病症的混合,其中一个最为严重的问题就是强迫性人格障碍其中一个具体的事件就是她喜欢逼着我去做体检。后来,当我成家后,她也会要求我和先生一起去做体检。

这原本是一件正常的事情,即使她不说,我们每年也都会去做年度体检。但是,她的强迫性已经达到除非她亲眼看到我们去体检了,她才能放心的程度。另外,她还会跟着我进入B超室,连B超的医生都觉得不可思议,对她说要尊重他人,让她到外面去等,只有这样她才会不情愿地离开。

曾经还发生过一件让我和先生极其不堪的事情:有一年我和先生回老家探望母亲,在回去前2个月我们已经体检过了,一切正常。回到老家第二天,母亲早早叫醒我,说她已经一大早在医院排好队挂好号,让我去体检。我和先生说我们刚体检过没多久啊,她说就是抽点血有什么关系。考虑到刚回到家,不想发生争执,于是就答应了她。

也怪我的身体不争气,从小到大,学校但凡统一抽血,我都是那个最早抽,最后才能结束的人。不知为何,我的血总是很难被抽出来,一旦抽不出来,护士一着急就拿着针头的另一端在皮下左找右找血管,这时我就开始晕。上学时我总是那个被扶到椅子上躺下喝糖水的人。但奇怪的是,成年后在南方生活的我,从来都没出现过这种问题,每次体检抽血之类的都特别顺利。我心想这么多年都没问题了,这次应该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抽就抽吧,可是没想到旧画面重演了,血抽不出来,我开始晕了。

先生最不能忍受的就是看着我受苦,我和他最初在一起的时候,他也曾像其他人一样,告诉我要孝顺父母,对父母家人好,因为他就是一个对家人非常好的人,直到他亲生体会了我的经历之后,才发现根本不是他想象中的那回事。他开始明白和了解我的痛苦,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让我不再承受痛苦。

当我跟先生说我又开始晕的时候,他马上跟护士说不抽了,然后要扶我去旁边休息。这时母亲突然暴怒,一把推开先生,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先生暴吼:”你看你把我女儿弄成什么样了?自从她跟了你之后,成什么样了?“

先生顿时被气得失去理智,跟她争执起来:”是你把她弄成这样的!我们刚刚做完体检,什么都好好的,你非要让她来受这个罪......"再后面我就记不清了,只是感觉好像有很多人在劝,很多人在围观。我被扶到旁边的椅子上,又晕、又气、又纠结,又难受,大概过了十分钟左右,当我感觉好一点的时候,就对先生说我们回去收拾一下东西,离开吧。

当母亲看见我们开始收拾行李时,立刻表现出极度的慌乱和不知所措,那种情绪我曾经历过很多次——每次大学开学我要离开家时;每次和母亲发生翻天地覆的争吵想要离家前;工作后每次离开老家时......

每当离别的时候,母亲就会表现出极度的慌乱,就像一个即将被自己母亲抛弃的孩子,说话语无伦次,头脑一片空白,完全不知所措那种画面看在眼里,痛苦和纠结在心里。那种气氛也给我造成极度害怕和恐惧的感觉。因此,我总是特别害怕回家,因为只要回家,就不得不再次面对分离时的那种被痛苦

那是一种极其难过的虐,完全无法用言语形容。我觉得每次的分离我都比母亲更加痛苦。我次次都是泪如雨下,一方面想好好地多陪陪她,但是却无法忍受她所做的一切,一方面想要离开,但看着她的状况又心疼和可怜她。也正是因为一次次的这种虐心、纠结和难以言说的痛苦,让我不断坚定要改善这种状况的决心

任何人都不想承受痛苦,如果我们对它置之不理,那必将更加痛苦。但是,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痛苦有时未必是件坏事,它是让我们决心进步和重生的动力时,一切就会开始有转机。

我曾在一本书中看到,说BPD患者的家人要学会无视他们的行为。从某个角度来说,这是可行的。比如,患者的家人心智非常成熟,能量非常强大,的确是可以做到的,不仅可以做到,还可以反过来给患者正面的影响。这也是我现在与母亲的相处现状。

但是要知道,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强迫自己无视或接受BPD患者的行为,会给自己带来诸多伤害——通常会出现两种状况一是长期压抑自己的情绪出现心理或精神状况,二是因为心理因素引发身体的各种不适。

所以,我通常的建议是——一定要明确自己和患者之间的“界限”。一旦BPD患者侵犯了自己的界限,成人可以选择暂时性的离开,未成年人一定要想办法找到能够保护自己的人一起去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

在我二十多岁时,继父出现在母亲的生活中,我和先生当时都非常开心,我们是那种很开明也很希望母亲有自己的幸福的人。继父是一个非常温和、耐心和有责任心的人。他在自己前妻生病,照顾她多年并送走她之后的很多年才走出来,后来遇到母亲,我们一直觉得这是上天的恩赐。我们也很放心他和母亲在一起。

我和继父无话不谈,彼此之间真诚而坦白。就在他与母亲相处的一年多之后,他经常叹气,说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才好。

其实在我一路的观察中,发现随着他们关系的稳定,母亲又开始“旧戏重演”。由于害怕婚姻再一次失败(被抛弃),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干涉继父的人际关系,“离间”继父和他家人的关系,最后甚至将继父的手机号慢慢转变为自己的手机号,使得继父不得不重新换号。

当我发现这一系列做法时,向母亲一一列举了她的所作所为即将带来的后果,可是那个时候母亲连一个字都不听。

继父的形象从最初她所描述的一个好人,有责任心的人,变成了一个没出息、没用、不负责任的懦夫。继父为了不生气,对她言听计从,从最开始热爱家里的一切事物,包揽家中的一切家务,到最后母让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但也正是这种“顺从”引发了母亲对他的强烈鄙视这正是BPD患者的第二个显著特征

记得有一年,我回家和继父促膝长谈之后,才从他口中得知他曾经有一次气得晕倒在地。就在那一次,我做了一个非常“不孝”的决定。我对继父说,我深深的理解他所承受的一切。父亲,我,先生,凡是母亲身边最亲近和最爱她的人,无一不受到她的伤害,也无一不得不选择离开。如果“分开”能让他觉得好过一些,我愿意支持他。

继父非常意外我做出的这个决定,他至今也总是说永远感激我对他如此理解和宽容。

继父说他也无数次想过离开,但每次母亲都采用极端的方法——将门反锁并拿走钥匙,或不依不饶地吵闹......他一方面觉得对母亲实在忍无可忍,他实在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一方面又觉得她很可怜,然后又自责。

显然,我不能自私地让继父独自承受这一切。继父说他刚开始的确不清楚母亲是这样的性格。他说母亲最初留给他的印象是活泼开朗、受过生活的苦、一生不如意的人,他觉得母亲应该得到更多的关爱和呵护,但他却没有想到她的性格如此极端。

虽然继父的“离开”让母亲伤心了好一阵子,我也非常替她难过,但是作为一个成年人,母亲必须承担她的行为所造成的后果。(这就像过失伤人一样,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的决定和行为承担后果),否则,她会伤害更多的人,自己也会受到更多的伤害。

也正是我这个“不自私”的决定,使得继父和母亲的关系反而变好,他们依然保持着法律关系,只是各自住在各自家中,继父每天都会打好几个电话给母亲,有时长达一个多小时,隔三岔五就过来母亲这边照应一下,每次都拿很多吃的、用的。这种距离感,反而成了一种缓和。当我再次见到继父时,他比以前胖了一点,面色红润,心情也不错,随和而健谈,原本的那个他也回来了。

这就是我给大多数人的建议——暂时离开或分开居住,减少与边缘性人格患者朝夕相处的时间。离开并不意味着永久性地不见或老死不相往来(逃避),而是暂时地,给自己留出一个缓和和成长机会的空间。

因为人在不平静的环境中和不理智的情况下,连正常的生活都很难,更不别提成长了。

其实,母亲是一位非常幸运的人,他身边所有曾被她深深“伤害”的人,没有一个人真正恨她和怨她,父亲始终希望她过得好,继父仍在照应她,我与她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相处融洽。现在,当她遇到问题时,总会想到先问问我的意见,因为她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惯性思维有可能会走到错误的方向。

这一切,都离不开母亲身边所有人不断的自我成长和改变,离不开我们对她持续用爱和安全感的感化。也只有爱,才能让一切回归正常。当然,母亲自己的进步也功不可没。

我们必须要让对方时刻感受到他是安全的、被爱、被喜欢的,否则,就会刺激他做出极端的行为。

所有用恨和对抗去解决问题的方式,都是徒劳的。唯有首先真正从内心深处接受这一事实——这就是TA——一个患者本来的样子,接受这个事实。然后感恩她制造了那些令人难以忍受的事情,正是这些事情让我们加速了自己的进化和成长。

如果一个人抓着别人对自己的伤害不放,随时舔舐那些伤痛,好像只有那些伤痛才能证明他的存在,他应该以牙还牙,他应该对世界、对他人保持警惕和憎恨,那么首先需要治疗的是他自己。

当有一天我们自己的心智成长到能感受到患者内心的那份痛苦时,我们自己的心理问题就痊愈了。

如何帮助BPD患者?


想要帮助BPD患者,我们必须提升自己的精神心理知识储备能量心境智慧
1
精神心理知识


掌握足够的心理精神学知识是非常必要的,这首先会帮助我们自己心智成熟只有在心智成熟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加了解自己,同时也对患者的内在冲突更为敏感,在这种状态下,我们才能意识到患者内在的驱力是什么,才会把重点放在对方身上而不是自己身上。
2
提升自己的能量


有的朋友可能看过这张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博士、精神治疗师大卫.R.霍金斯在《Power VS. Force》一书中的意识能量图。


(图片来自网络)


霍金斯博士在前人建立起的人体工程学关于意识测度的基础上,历时二十余年的试验研究得出了意识能量图,关于这张图有三个重点需要说明:


第一图中数值为能量值取底数为10的对数值。所以不同能量层级间数值相差巨大,并不是等差的数量关系。


第二能量等级以200为界限,超过的表现为有益处能量等级,低于200的表现为有害的能量等级。


第三,能量数值是规定的相对数量,并不是普通理解中的震动频率。


如图所示,当人们的能量级别处于200以下时,情绪状态往往处于羞愧耻辱、罪恶谴责、冷漠绝望、忧伤懊悔、恐惧焦虑、渴爱欲望、愤怒仇恨和骄傲轻蔑中。


在能量等级无法突破200时,就只会一直在20-200之间徘徊。这个区间很多人会称之为“负能量“或”低频率“,我个人喜欢按照书名直接译为”强迫性力量“来理解。因为force有武力和暴力的意思,也就是说这种力量是一种阻抗的力量


无论负能量也好,低频率也罢,总之这个区间的力量总是在反对着什么,抗拒着什么。因为它自身的不完整性,决定着它经常需要补给,因此它总会变得贪得无厌,也总是在消耗。它引起的反击只能导致两级分化的后果,这就意味着内在的冲突。


能量等级200是一个分界点,这个意识层次表示长期稳定的处在自我肯定与自我信任当中。处在这个层级的人们具有开拓和冒险的精神,他们努力寻找对自己的肯定,并努力的实现它。对自己有信心并且努力行动是这个能量层级的特征,他们或许会有时陷入负面情绪,但总会尽力克服触发负面情绪的诱因。


200以上的能量层级,意识会从中性信赖、希望乐观、宽容原谅、理性谅解、爱与崇敬、宁静喜悦、幽默自在、安详极乐直到上升至开悟。

250-1000这个区间,很多人会称之为”正能量“或”高频率“,我把它解读为一个人的“内在力量”。一个人如果他自身的能量是完整的,就不需要从外界获取任何东西他没有任何要求,也没有任何需要。因为能量会为他带来动力、提供供给、保障和活力。能量与慈爱(慈悲)相关,能使我们感到积极。

但慈爱并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那种肤浅的行善或布施,至少不全是。一个真正觉醒的人,就能发现,真正的慈爱是全然接受自己内在的阴影,以无分别心的存在,去唤醒众生或帮助众生觉醒

书中对每一能量层级都做了详尽的描述,例如

能量级20这一处境非常危险,羞愧的能量级几近死亡,万念俱灰。它犹如是意识的自杀行为,缓慢的夺去人的生命。在羞愧的状况下,人们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或者是希望自己能够隐身。佛洛伊德曾经断言,羞耻会使人患神经官能症。这对人的身心健康是毁灭性的打击。这个能级的人还容易发展出蔑视的人格,很可能会产生妄想,喜欢非难别人,容易成为偏执或妄想狂,变得狭隘和极端,并具有攻击性......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读读这本书,会让我们受益匪浅。

我们的心理体验和能量场的强度,决定了我们是富有生命力的还是缺乏生命力的;是强大的还是脆弱的;是健康的还是疾病的......


任何导致人的意识振动频率低于200(即20000HZ)的意识状态,都会削弱生命力(身心健康),从200-1000的能量则会逐步增强一个人的生命力(身心健康)。


一切的压力都源自于我们自身的态度问题并不是生活中的事件会带来压力,而是我们对事件的反应和解读,才产生了压力的种种症状

一个人的能量层级从200以下跃升至200以上,是一个巨大的能量跳跃,这甚至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大量研究证明,能量级达到250时,一个人开始觉得生命有其意义,生活开始顺意。500以后是另一个能量级别的跨越,对于这个能量级别的人来说,物质财富和世俗的需要已经不再重要。

在一个高级别的精神状态中,即一个高频的意识状态下,一瞬间就可以颠覆一个人一生所执着的价值取向、人生观和世界观。这是令一个人脱胎换骨、重获新生的能量级别,这种能量场的改变不仅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也能改变和影响他人,甚至世界。


3
提升心境


那么有人可能会问了,我想提升能量,可是要怎样提升呢?——通过提升心境来提升能量!如何提升心境呢?——通过冥想(点击蓝色下划线字查看文章)来提升心境


一个人拥有的能量大小和他的心境是成正比的,他的心境有多高,能量就有多大


4
用智慧而非头脑去解决问题


智慧是一种高级的能量,他不是靠头脑可以逻辑推理出来的结果。它不是一个固定的答案,而是在变幻莫测的宇宙中发现真理的能力。


拥有智慧的人能从更高的维度看待问题。没有好坏,没有对错,只有”发生“本身。


要知道,每个人,终其一生都有他自己的生命轨迹。这是他业力的累积自己的选择所造成的结果。


不要把问题想得太过严重,也不要太过于轻视,跟着生命的轨迹去走就好,最重要的是让生命永远不要停止”进化“的步伐。生命并非我们所看到的这短短几十年,生命永无止境,我们所有的准备,都是为了下一次做更好的准备。


因此,开怀时不用太乐观,悲伤时也不必太悲观。允许一切如其所是,从今开始,不断地对自己说——我允许任何事情的发生;我接受一切事物本来的样子;我允许我有这样的念头;我接受我现在的情绪;我允许他人如其所是;我接受我真实的样子。


这一切能力都不是两三个月就能达到的,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但我们必须向着这个方向努力,达到某个程度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们一直在全然地经历、全然的体验、全然的享受......也只有在这种知识、能量、心境和智慧中,我们才能对患者付出全身心的爱与帮助。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