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导航栏
关于我
最新文章
心理情感
占星解盘
瑜伽智慧
关于梦境
生活随笔
2022年1月27日星期四
愤怒是积极的悲伤,悲伤是消极的愤怒。
那些未被表达的情绪永远不会真正消失,它们只是暂时被埋葬,
待有朝一日以更丑恶
的
形式爆发。——弗洛伊德
通常,我们对外界的不满会做出两种反应,一种是愤怒,一种是悲伤。无论是愤怒还是悲伤,它们都只不过是一种负面情绪,仅此而已。
什么是情绪?
情绪就是念头的产物
。那念头又是什么?念头就是我们透过眼、耳、鼻、舌、身、意对外界一切事物产生了认识以后,
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
。
这些重复的反应形成并加深着记忆。
我们每重复一次同样的行为,记忆的痕迹就会加深一次,重复得越多,痕迹就越深刻,
这些记忆痕迹,就体现在我们的惯性思维和日常的行为模式中。我们的感受、语言、行为等等一切,都围绕着记忆运行。
就像
黑胶唱片的沟槽一样,
只要唱针放在上面,唱片就会自动播放。
我们大都以为念头是一个一个间断的东西,但实际上,它就像一条流动的小溪。每一天,都有成千上万的念头在我们的脑海中此起彼伏,相续不断。
2005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发表的一篇文章显示,普通人每天会在脑海里闪过1.2万至6万个念头,
而我们能意识到的念头,只是其中极少的一部分。
在所有这些念头中,有80%的念头都是消极的。
如果我们无法深入地观察这些念头,就会被记忆所驱使,尤其是那些没有被意识到的负面情绪。有些人常常会因为一点点小事就大发雷霆,愤怒与仇恨的种子不断长大,仇恨记忆的沟壑也越来越深,记忆越强,行为就越难改变,这就是业力的束缚和因果循环。
情绪本身并不是问题,不被觉知和被压抑的情绪才是问题。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婴幼儿,就会发现,当我们拿走他手中的玩偶时,他会生气大哭(情绪来了),接着
把玩偶再给他,虽然他的脸上还挂着泪水,但是又会开心的笑起来(
情绪走了
),照样拿回玩偶开开心心的继续玩。之前有生气吗?哭了吗?闹了吗?他早忘了,他根本没给那些情绪在自己身体中停留的机会,他根本没往心里去,他只是回应着那些情绪,仅此而已。
这就是活在当下最好的、活生生的例子。我们常说“巨婴”这个词,其实,我们绝大多数活得像“巨婴”的人,反而连婴儿都不如。因为除了身体上的限制之外,婴儿比我们活得更像
一个真正的生命
。
他们始终活在当下,该哭哭,该笑笑,该玩玩,该闹闹......一切情绪——好的坏的(喜怒哀乐)全部从他们的身体中毫无摩擦地通过,就像褪去的海浪,这就是生命的真谛。
但我们不同,我们之所以沉闷乏味、毫无生气、充满矛盾、陷入悲伤和愤怒,正是因为缺失了让情绪该来就来、该走就走的能力。
我们不给情绪通过身体的余地,因此它们便不再像海浪般有来有去,
而是持续地累积在一起,
从而变成一个我们执着的核心。
一旦我们开始执着,能量便无法通过我们的身体,它会积聚在我们的身体中,成为负担、成为痛苦、成为身体或精神的疾病......
美国著名的心理咨询家、医学博士、著名内科医生
约翰·辛德勒(John A. Schindler)在他的书——《病由心生》中写道,“
76%的疾病都是情绪性疾病
”。
不被觉察的情绪通常会透过身体上的病痛向我们发出求救的信号,然而绝大多数时候,因为我们没有或缺少觉知,所以无法接收到身体向我们发出的信号。
那些累积起来的被压抑的情绪,逐步让我们失去理智,让事情变得失控。即使还没有达到暴怒的程度,我们的言行举止中也始终
都
带着愤怒的影子,
我们
始终处于愤怒的状态之中,
伺机而动,
总是在等待一个导火索点燃自己的愤怒,
即使一点点鸡毛蒜皮的事情也会引发我们的暴跳如雷。这样,我们就能理所当然地对自己和外界说:“我实在忍无可忍......”了。
这一切,我们都可能从未察觉。
当丈夫职场失意,经常被上司数落,不得不忍气吞声黑着脸回家时,会将压抑的愤怒发泄到妻子身上;
当妻子常常不得不对泄愤的丈夫忍气吞声时,就将愤怒发泄到孩子身上;
当孩子常常不得不承受无缘无故的愤怒,又不敢做出反抗时,就会将愤怒转移到物体或比他更渺小的东西之上......
我常常见到三五岁的孩子以暴力的态度对待小动物,或者暴力地撕扯鲜花和树叶,抽打街边或公园的树木,而他们的父母却对此行为毫无觉知。
我们可能都正处于这个循环链中的某一个环节却不自知。我们没
有意识到一切都只是因为某个坏情绪的延续,我们没有给它通过自己身体的机会。
久而久之,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不知不觉地埋下了愤怒的种子,浑然不觉地滋养它长大。于是,我们造就出了一个愤怒的社会。
悲伤亦是如此。当我们不再让悲伤通过自己时,它便会安心地住在这个身体里,成为“我”的一部分,最终,它会完全成为“我”。
愤怒或悲伤本身,并没有问题,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它证明我们还活着,还感受着。但
问题是,我们不想要这些情绪,这就变成了一个问题
。
生命是包容一切的存在,如果我们能透过观照觉知,生命就是完整的。否则,
一个不完整的生命,又怎会有幸福可言呢
?
我们总是设法摆脱自己不想要的,我们越是如此,就越是无法摆脱。让我们一起来玩个游戏:
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
不要去想
”柠檬“这个水果;
不要去想
柠檬鲜亮的柠檬黄色;
不要去想
用手触摸
柠檬皮
的感觉;
不要去想
柠檬散发的香气;
不要去想
柠檬被切开时顿时散发的在空气中的清新;
不要去想
舌尖碰触
柠檬汁的酸涩......
好了,现在
我们的脑海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当然是柠檬。
也许有人会极力把柠檬想象成西瓜或桔子,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柠檬的影子还是会不时地跳出来,更加清晰的印在我们的脑海中。
每一次我们脑海中的“
不想要
”的,其实
都是换了一种方式吸引那个“不想要”的东西
。这就是我在吸引力法则中提到的,宇宙只会回应我们的念头,它才不会理你是不是想要与否。但是,如果我们
了解吸引力法则,掌握了和宇宙频率相同的思维模式,宇宙自然就会满足我们的一切愿望
了。
业力之所以难以打破,是因为我们在累积了生生世世的业力记忆的驱使下,早已形成了属于自己的
惯性思维和行为模式
。
在还没有学会自我观照的情况下,我们又不断创造着新的业力,所以才倍显困难。
可是,既然是念头,它就是一股会来也自然会走的能量,就像海浪卷起的裙边一样,总会褪去。
我们需要做的,只是
让自己学会安静下来
,去观察,像观察海浪一样地观察情绪,渐渐地,
头脑和身体都会处于静止状态。
业力既是记忆,也是行为
。记忆和行为彼此成就着。只要我们还被记忆支配着,它就必然会驱使我们做出行为。
我们平时所做的大多数活动都是无意识的,如果我们想让其变得有意识,就需要观照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从无意识的活动到有意识的觉知,这中间有一段空白,而这个空白可以用觉知填满,方法就是
用静止替
代
行动
。
只有当我们与记忆产生一定距离的时候,我们才能纯粹、安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想法、没有情绪、也没有行动,只有觉知。
可是,如果我们看似坐在那里,但头脑中却不停地跳出这个想法,冒出那个念头,那么行动只是接下来的事情,或迟或早。
我们平时所做的一切,都是因为某个理由
。我们想从中得到些什么,或者想对外界展示些什么,
我们所做的一切不是在为自己做事,而是为了...去做,所以就很难
坚持。
只要我们是为了...而做,或做自己认同的事,只要是经过了小我的头脑的衡量和计算,业力记忆就会加深,它的束缚就会更强;
但是,如果我们以一颗虔诚的
奉爱
之心去做,则截然不同。我不需要任何理由去做任何事情,我只是因为需要去做而做,这样的行为就不会增加业力的记忆,也不会受到业力的束缚。
我们与动物之间的存在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动物的存在大多是一种无意识的存在,而我们的存在是一种头脑的现象。在这个头脑现象中,99%是无意识的。
正如佛洛依德提出的冰山理论——人的意识组成就像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只是一小部分(意识),但隐藏在水下的绝大部分却对其余部分产生影响(无意识)。
唯一能使得那1%可以增长的方法,就是变得有意识。一旦我们可以变得100%有意识,那么我们就成了一个观照者,只有先成为一个观照者,我们才能有觉知的可能。
在觉知中,观
照者消失了,行为消失了,主体消失了,自我中心的意识消失了,除了觉知,
没有任何东西是存在的
。
觉知是整体,是无为,是超越头脑无意识的一种状态,它是灵性进展的终点。
这个世界上,其实并不存在一个愤怒的人,或一个悲伤的人。因为,“我”就是那个愤怒,就是那个悲伤。反之,“我”也可以成为那个喜悦,和那个爱。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较新的博文
较早的博文
主页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其他人感兴趣的文章:
解决情绪问题最好的办法,既不是控制也不是发泄,而是......
陷入“奔波忙碌迷茫”的死循环?这是唯一能帮助你打破循环的方法
一个认同于自己只是这个身体的人,只能生活在自己的头脑中
自检——你的脉轮在哪里卡住了?
遇到偏执型人格障碍(PPD)的人该怎么办?
灵魂——向死而生的使者
都是别人的错,对自己的问题视而不见——警惕这种人格障碍
人生最大的谎言就是自欺欺人,人生最大的可悲就是对自欺欺人的谎言信以为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