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小小的意念种子,也会生根成形。它可能成就你,也可能毁了你。
——《盗梦空间》
对于人类而言,“梦”似乎永远是一层披着神秘面纱的大脑产物。为了一窥梦的究竟,自古以来,人们始终在透过各种方式寻求关于梦的答案或指引。
在科学占据主导地位的今天,人们尝试透过现代生物学、心理学等各种方式找寻答案,但它的神秘面纱仍未被完全揭开。
现代神经生物学认为,梦是每晚都会发生的、非偶然的现象;是每个睡眠周期都会发生的高频次行为,而且每隔大概每60-90分钟就会出现。梦是一种发生在快速眼动(REM)睡眠期间的主体经验。这是一种浅睡状态,表现为快速的眼球水平运动、桥脑的刺激、呼吸与心跳速度加快、以及暂时性的肢体麻痹。梦也有可能发生在其他睡眠阶段中,不过这时的梦并不真切也难以记忆。这个阶段的睡眠时产生的想像中的影像、声音、思考或感觉,通常是非自愿的。
在大多数梦境中,我们都不会发觉自己在做梦,不管梦境如何荒诞古怪。科学解释为:是脑内负责逻辑和计划的前额叶皮质在做梦期间减少了活动,使得做梦者和梦更积极地进行互动,而不用思考会发生什么结果,所以在现实中看起来很突兀的事情可以融合到梦中。
我曾经大部分的梦都带着“痛苦”的阴影,我也常常做一些稀奇古怪、天马行空的梦。那些梦境完整而清晰,仿佛一部部在脑海中上演的即时电影。于是,我在很早以前便养成了记录梦境的习惯。接触心理学之后,我发现记录梦境是一个很好的习惯。
由于原生家庭的关系,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我对于母亲与我之间关系的执着也会频繁出现在我的梦中——争吵、抗争、哭喊......先生常常在半夜叫醒噩梦中哭喊的我。
我原以为自己成年了,独立了,有自己的家庭了,可以“逃离”那个所谓的“家”,甚至“逃”到世界各个角落之后,那个噩梦就会消失了。可是,我并不知道,那些噩梦的消失与外境并无关联,一切都是由我内心向外的投射所致。
当我完全接纳母亲并开始用爱的眼睛和包容的心看待周围的一切之后,有一晚,我做了一个与母亲有关的梦,那是我此生第一次梦见与母亲在一起平静而温暖的画面——梦里母亲的房间刚刚重新装修过,雪白的墙壁、暖色的灯光、房间干净而且有充足的空间。角落里摆放着尚未安装的电器,我与母亲讨论着如何进行下一步的装饰......而且在那之后的这些年里,我也只是偶尔几次梦见母亲,梦中的画面也是平静的。
心理学认为,梦是我们在现实中受到压抑的那些愿望的一种反映,每个梦都代表做梦者过去的某种渴望,和对未来的期望,梦境是通往我们最深层情感和欲望的一扇窗。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的确如此!
过去,所有与母亲有关的噩梦都充斥着不满、愤怒、压抑和悲伤的感受,也因此,梦中很少出现实体背景,因为心灵的空间完全被负面情绪所占据,它容不下任何其他。而当我透过内在成长真正接纳在我身上所发生的一切,并真心认为那是宇宙的恩赐之后,我的心灵有了更广阔的空间。
如果我把梦中的那个房间比作心灵空间,那么它开始变得有了足够的空间;干净(内心释然);整洁、有序(我们的关系不再让我感到痛苦、混乱与纠结);带着温暖的色彩(开始变得有爱),虽然仍有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尚未安装的东西),但有更多的可能性(与母亲讨论着如何进行下一步的装饰)。
但从灵性角度而言,梦的意义远不止如此。梦是我们处事方式(禀性或者说习气)的表达。若仔细回顾,我们便会发现,我们平时的待人处事方式和梦中是一致的。如果平时一遇到芝麻绿豆大的事情就会愤怒,梦中遇到类似的情形也会;平时喜欢挑剔别人,对别人诸多不满,梦中也会;平时好贪小便宜,梦中也会;平时对人事物过于执着,梦中也会很执着......
如果在生活中,我们总是美化自己的品质,比如很大度、很有爱、很慈悲、很豁达、很正义......但是在梦中,一旦遇到类似的问题,便显得很小气、很自私、很残忍、很狭隘、很邪恶,那就证明我们平时在自欺欺人。别管我们平时伪装得多好,甚至骗过了自己,但在梦中都会显露无遗。
佛学有一个术语叫“习气身”,就是讲我们平时带有怎样的习气,在梦中就会表现出怎样的习气来。虽然梦境的内容有可能天马行空,但我们对待人事物的反应(习气种子)和现实生活是完全一致的。
如果说心理学认为梦是意识、无意识、集体无意识共同参与的结果。那么在灵性层面,梦是练习转化我们自身习气的途径。意识到这一点,仅仅只是开始。
就灵性层面而言,通常认为人有七个身体——肉体、以太体、魂魄体、精神体、灵性体、宇宙体和涅婆体。每一个身体都有自己梦的类型。
我们通常所讲的梦,都属于肉体梦的范围。肉体梦通常是因为感到不舒服,或者是某种不自在(dis-ease)而做的梦。比如,我们在睡眠时,身体想要排泄但却醒不来就会梦见找卫生间,或者好不容易找到了,却因为各种原因没法上之类的梦;也有可能因为尿床了,却梦见自己浑身湿冷;趴着睡或者压迫了左边心脏附近的位置,就容易做呼吸困难的梦;平时生活中情感或性受到压抑,就有可能在梦中释放那些压抑,这也是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理念。
后来,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师、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在他的自传《回忆、梦、反思》一书中,很大篇幅都是关于“炼金术、幻相、梦境和死亡”的文字。他坦言自己从小就是这样一位迷恋这些“毫无科学依据”的事物的“怪小孩”。
但正是这些“毫无科学的东西”,使荣格为自己的心理学研究找到了新的支撑点。他认为现代科学理论的强调使人们忽略了一些真正存在的东西。譬如,将人格作为一个整体的精神,它包含有意识与无意识的思想与行为而发展成心灵的概念。因此,荣格说:“心理学不是生物学,不是生理学,也不是任何别的科学,而恰恰是关于精神(mind ,soul)的知识。”这也给他今后为《西.藏度.亡.经》写序奠定了契机。
在灵性层面,没有什么是无意识的,所有在更深层面上有意识的东西,对于较浅的层面而言都是无意识的。我们之所以认为某些是无意识的一部分,那是因为我们对它还一无所知。所以,以太体相对于肉体而言就是无意识的;魂魄体相对于以太体而言就是无意识的;精神体相对于魂魄体而言,就是无意识的;......有意识指的是那个已经被知晓的。
我们大部分人只知道也只做肉体的梦,或者他做了其他的梦自己也不知道,因为相对于这个肉体,其他身体都是无意识的。但也有少数人或处于特殊情况之下(例如重病或生命垂危)的人体验过其他身体的梦。
其实,以太梦以及其他身体的梦都跟肉体的梦一样,是有意识的。只是它的意识是在另一个层面上,因为我们对它一无所知,所以无法意识到它。如果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以太体或其他身体,那么跟那个领域有关的梦就会变成有意识的。
而要变得有意识,首先需要我们在生活中保持敏锐的意识和觉知。反过来,我们也完全可以透过梦境,来观察我们在平时生活中遇事时的反应。因为那正是我们“习气”的体现。
这个转变的过程,就是高级瑜伽——“梦瑜伽”的功课,也是密宗非常重视的修行内容。
如果在平时的行走坐卧、生活、工作中能常常自我觉察,久而久之,在梦中遇到相似的情境,也会先自我觉察。比如,在生活中遇到恼人的事情,如果我们在平时生活中有敏锐的觉知,马上会意识到那只是个习惯性的反应,再深入就知道那只是个假象,再深入就知道根本没有那件恼人的事,更没有被惹恼的那个人。如果梦中出现类似的情形,也会这样一路洞察下来,梦中自然就不会恼怒了;再比如,如果生活中我们遇到害怕的事情,如果平时生活中习惯了用祷告或其他形式(例如佛教徒会念诵佛的名号)来让自己感到安全,那么在梦中遇到类似的情形他也会如此,就不会觉得害怕了......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发生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学会用正确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这便是我们所说的生活中的”修行“;同样,无论清醒状态,还是睡眠状态,都能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这就是生命的课题,是我们来到这个地球所要修习的必修课。
我喜欢科学,是因为“科学”并非一个已知、固定的名词,而是一个变化、发展的动词,是一个进步的过程。它能借助各种工具进行验证,它允许提出质疑,也一再继续探索。太多过去人类无法理解的“超自然”现象都已被科学所验证,这便是科学的重要性。
而瑜伽的科学性,也恰恰体现在它的可验证性上。它所使用的“工具”,正是我们自己。我们可以质疑,然后要允许自己继续探索,因为生命的过程就是探索的过程。当我们透过自己了悟了“生命”的本质,或者更加接近生命的实相时,就会知道生命的不可思议;就会心甘情愿、并满怀感恩地在生命的海洋中徜徉。
这个世界上仍然存在许多科学尚无法做出解释的现象。因此,宗.教、哲学、神秘学、灵修等等都有与科学发展保持一致的必要性,因为每一个领域都有它自身的局限,但每一个领域也都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
梦,作为人类最大的神秘领域之一,我们只能从现有的知识去了解它、解读它,虽然这离它的全貌还很远。我们已知的,只是那层表象,甚至连表现都尚未触及。虽然那些“已知”还不足以使我们建立起一套关于它的理论 ,但足以使我们开始对生命更深远的探索......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