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虔诚的宗教信仰人士,为何依然很痛苦?
上帝总是帮助那些帮助自己的人。
曾有几位宗J信.仰人士前来寻求帮助,他们有的是基D教.徒,有的是佛J徒,大都是几十年的信仰者,却都困惑于“为什么像我这样一位如此虔诚的宗教信仰人士依然很痛苦”这样的问题。*我都得到我喜欢的人、事、物了,为何还是感到空虚、寂寞、无聊?
*我在别人眼中已经是所有人羡慕的对象了,为何却毫无幸福感可言?其实,这些提问者都在问同一个问题——“为什么我的欲望总是得不到满足?”大部分人在决定成为宗.教信.仰者时,他们的目的,并不是想要了解和改变自我,而是抱持各种各样的目的和欲望——摆脱痛苦的欲望;寻求依靠的欲望;祈求真能有个“神”能帮助自己的欲望......他们只是为了找到某种归属感,获得暂时的安全感。或者说,他们总想着想要抵达与痛苦相反的另一边。。如果把欲望比作一个乞丐的碗,那么无论是开着法拉利的人、还是CEO、还是高富帅、白富美......他们其实都是在乞讨,并疑惑“为什么我的乞讨碗总是填不满?”
当金钱放进那只乞讨碗里,它会消失,只剩下空空的乞丐碗;当大房子放进那只乞讨碗里,它会消失,只剩下空空的乞丐碗;当LV放进那只乞讨碗里,它会消失,只剩下空空的乞丐碗;当权力、地位放进那只乞讨碗里,它也会消失,只剩下空空的乞丐碗;......把放任何东西进那只乞讨碗里,它永远都会变空。欲望,是永远都填不满的乞丐碗。它是一切痛苦的根源。无论我们的欲望是什么,追求金钱、权力、爱情、幸福......哪怕是追求开悟,都是在制造分裂和对立。因为那就是只要一些东西,而不想要另一些。但请不要说“那我躺平好了!”有太多人都习惯了随时随地运用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躺平”不代表没有欲望,躺平是对欲望无法实现的无能为力,那是一种无能的表现。欲望是“贪”的代名词,而一个真正的生命,只有愿意成长的意愿。基D传.教时在讲爱和奉献;释迦穆尼佛传.道时在讲智慧和慈悲,他们都在向人们揭示宇宙精神,让人们能够洞见实相,从梦中醒来;让人们能有“我们需要参与这场游戏但不要执着于这场游戏;我们虽然都在人世间却并不属于它”的智慧。实相就是“道”和“一”,是"无我"、"无为",是不落入好、坏、对、错、喜、恶任何一边的“完整”。无论佛.学智慧还是基D智慧,都在强调包容一切的爱与完整,它们本身都没有问题。但问题在于人们擅长把它们变成一种来自头脑逻辑的概念和形式。自古以来,人类就擅长借以各种宗J的概念和形式来满足自己各种各样的目的和欲望。教.派之间的相互诋毁与攻击也正是引发世界纷争、战.争和歧.视的主要因素。这种割裂和对立本身就是与“合一”“完整”背道而驰的。如果我们的目的是满足某种欲望,那必定会和上述情况一样,只不过,我们引发的是自己内在的纷争。信仰不是一种形式,真正的信仰不是加.入了哪个派.别或团体,而是让自己了解“我是谁”并成为一个生命、一个存在。一个存在的使命就是成为真正的自己!人之所以“不满足”,是因为他从来都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或者没有坚定地想要成为真正的自己。曾有一位很有名的外科医生获得了医学诺贝尔奖。但在获奖那天,他并不像所有人所认为的那样开心,反而一脸悲伤。当记者问他为什么获得如此殊荣却不开心时,他说当他拿到那个奖的时候,只想到自己的童年。他一直梦想成为一名舞者,而不是医生。他虽然满足了家人的众望,获得了外界的赞誉和褒奖,却迷失了自己。他悔不当初,觉得浪费了自己的一生。
当我们自愿或非自愿地将外界的一切(父母的意愿、社会主流价值观、虚荣心、好胜心......)强加于自己身上时,就开始与真正的“自我“割裂了。寻找“我是谁”的过程,就是修行的过程。如果我们能让自己成为一位虔诚的修行者,那么,是不是宗.教信.仰人士也就不重要了。因为我们能遵循宇宙法则,也能善用宇宙赐予我们的一切,让自己成为真正的自己。神、佛、圣.母玛.丽亚并不在某个固定之处,也并非某些塑像,他们都在我们内心最深处,我们就是他们。或者说,我们就是它、存在、完整、合一本身。每天祈祷、跪拜、持咒、诵经的目的不该是祈求神佛保佑或帮助自己,而是拂去心灵之中一层又一层的尘土,最终让我们知道我是谁,并让自性之光重现。
有一次,佛印和苏东坡一同游览寺庙,发现有一尊观音像,面容如生,状甚虔诚,口中似乎还念念有词。东坡有些不明白,便问:“观音菩萨祷念的是什么呢?”佛印说:“是南无观世音菩萨七字真言!”东坡很迷惑,接着问:“我们凡夫俗子顶礼膜拜的观音菩萨怎么自己念自己,跟我们一样祷告啊?”佛印说:“求人不如求己。”用西方的话来讲,就是“上帝总是帮助那些帮助自己的人。”
如果我们只活在形式和概念里,等着神佛来救助或帮助自己,就只能自欺欺人。但如果我们能够带着一颗虔诚的心去感受和体验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带着觉知去呼吸、倾听、观察、饮食、思考......并且用一生的时间去练习这个人生功课,那份觉知就有可能让我们触及到另一个更高的维度。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