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23日星期四

为什么“好心”总是“没好报”?

 

学会做一个“人”,而不是一个“好人”。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自己明明是好心,但到最后感觉好像自己做了错事一样,别人非但不理解、不感恩反过来还被怪责和怨恨?”
生活中,有很多人看到别人的处境时,就会不由自主地根据个人经验去为别人出谋划策。南怀瑾先生将这类人比作“好猫管七家”。意思就是过于“热心肠”,谁的事都要理,都要插手去管。
这类人总是感到痛苦,因为他们总是自认为自己是“好人”,自己心存“好心”,可“换来的”却是别人的不理解、责怪甚至怨恨。他们不明白为何会这样。
归根到底,这是因为他们并不知道:每个人的经验都是片面的,每个人的认知都存在局限。人与人之间各有差异,自己认为的好,未必是别人认为的好。而所有所谓的好与坏,又将随着时间、事态以及认知变化而发生改变,所以并不存在真正的好与坏。另一点非常重要的在于,他们完全忽略了,或者说他们并不了解人是多么善变的动物。

当我们以个人所谓的经验角度“好心”去插手别人的事情时,常常会忽略别人是否需要、别人是否愿意、对他来说是否适合、这对他们的成长是否有益......甚至,我们也常常忽略自己有限的认知和经验,在某种程度上也可能会给别人带来错误的引导......

所以,我始终与朋友们分享:第一,人生大事尽量不要去寻求亲友的意见,他们的建议或意见只能作为参考;第二,要懂得保持界限,哪怕是再亲的家人或再好的朋友。
很多人一遇到事情,首先就会想到去寻求亲友的意见。但是,那些亲友很可能连自己的事情都还没有能力处理好,他们自己的生活都过得一团糟。绝大多数时候,他们的介入反而会越帮越忙,越理越乱。
有很多这样的栗子,比如:有的人感情一出现问题就去找闺蜜吐槽。而闺蜜出于关心的角度,很可能会说:“与其跟他在一起那么痛苦,干脆离开那个渣男!”有些“很义气”的闺蜜很可能还会一来气讲了很多关于那个“渣男”的坏话甚至打电话将对方臭骂一通。可是,有一种很大的可能性在于,吐槽的那位女生很可能只是发发牢骚,也许没过多久她和男友又会如漆似胶地在一起了,没准最后还步入了红毯。那么,那位闺蜜的处境就会非常尴尬。要么她的好友和其男友对此事不计前嫌,要么她好友的男友会让她们就此断绝往来,各种各样的可能性都会发生。如果事态是向消极方面发展的,那这位闺蜜的心里就会很不好受,觉得自己当时就是一片好心,最后却落得连好友都失去的下场。
再比如:有些人没有太多的恋爱经历,然后经人介绍认识了一位“还不错”的人。家人们都觉得这个人太好了,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TA有体面的工作、不菲的收入、外表不错、家境也优越、发展空间仍然很大......然后在各种追捧和羡慕的声音中,当事人也被冲昏了头脑,认为那个人可能真的是自己命中注定的人,于是冲着他人眼中和口中的“优秀”草草结婚。但婚后不久,就发现双方根本不适合在一起,大家不仅三观不合,甚至还发现对方恶习重重,最终难以忍受以离婚收场。诸如此类的婚姻失败案例极其常见。
因此,当每每遇到人生大事需要帮助时,最明智的做法是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因为专业人士总会站在最客观的角度,帮助你自己发掘自己最终想要的答案,那才是对你最有益的答案。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大部分自认为“好心”的人,都具有“拯救者”情结,与之相对应的,是受害者”情结。但凡一个个体身上具备某种“情结”,就会影响其心理的健康,只是严重与否的差别。
具有拯救者情结的人,很容易做出“越界”之事。通常,他们最容易插手的就是自己的父母、孩子、兄弟姐妹、朋友、闺蜜之间的事情。他们会不自觉地背负别人的人生而活,因此必然会感到很疲惫。而当自己所认为的“好心”没能得到最初的“期望”时,自然就会抱怨“好心没好报“了。这一点,也恰好印证了他们对“界限”没有清晰的概念,经常越界而不自知的认知失常
人生是一张太极图,黑中有白,白中有黑。这个世界上没有纯善之人,也没有纯恶之人。那些“好心人”自己无法意识到,总把自己“是好心”挂在嘴边,是因为他没有足够觉察到自己阴暗面的能力。好心”背后的心理机制是让自己成为一个“好人”,被他人所认可的、被需要的、具有某种高贵品格的人,他们需要那个品质让自己看上去还不错,他们需要那个认可来确定自我的存在。
可是,当一个人每时每刻都只想着如何去做一个“好人”的时候,就会制造出对立,对对立面就是"我是好的,你是坏的“或者”我是对的,你是错的“等等。对立就是痛苦的开始。
学会做一个“人”,一个真正的生命,而不是一个“好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真正的生命会展现出生命自带的所有高贵品德,这个品德并非社会形态下我们被教育和灌输的某些“美德”,那是“虚假的美德”。真正的美德,只会表现出生命的完整——爱与美。
当我们学会做一个人真正的生命的时候,就自然而然会呈现出生命本来的样子——一朵花不会因为装扮了贫瘠的土地而抱怨土地为什么没有向它道谢;一片草地不会因为养育着奶牛而要求奶牛为它唱赞.歌;一颗大树不会因为给人们带来了荫凉而要求人们为它感恩......生命总会做自己该做的一切而不求任何回报,这就是生命表现出的最高贵的品质。生命之所以选择那样做,不是因为想要得到什么,而是因为那是它油然而生的意愿。
然而,有个头脑却始终在说:“我是如此热心(好心)地帮助你,你却不领情;我曾如何如何待你,你却恩将仇报......
现在,依然还会有人认为自己是一个“好人”吗?还想继续当“好人”吗?抑或,开始觉察到自己首先需要成为一个真正的生命;开始觉察到自己其实在利用他人来实现自己想要的某些东西;自己在借助他人填充自己的某些缺失;甚至,自己在掩饰和隐藏某些东西......
一个真正的生命,不会为了得到一些东西而去做一些事情,那是一种交易。真正的生命,始终都在给予——在给予中接受、在给予中成长、在给予中满足、在给予中幸福......
这个世界上,并没有需要去拯救“别人”唯有做好自己,管理好自己,让自己成长,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如果每一个个体都是一个完整、完全、完美的生命,自然也就不存在“拯救者”与“被拯救者”了。
神秘学家阿莱斯特.克劳利曾说:“一个单一的自我是一个荒谬的制高点,狭隘地看待这个世界。”作家戈尔.维达尔表示同意:“既然没有人能确定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就是对的,那一个人就绝对无法知道他人的理解是否是错的。”我们都能从这些建议里永久受益。
在大部分人的认知里,都把生命局限在这一生当中。但从生命角度来讲,生命是古老灵魂的无限旅程。古老的灵魂在生生世世的转换中累积着各种因果业力,有因则必然会结果。所以,每一个人所遇见的每一件事都必然出自于他之前所做种下的某个“因”,否则,他不会得到现在这个“果”。
当我们介入别人的因果时,必然会改变某些事情原本的发展,而本来与我们无关的东西,也会因为我们的介入而来到我们的生命当中,就已经成为了我们自己种下的“因”,所以我们也必然将为此而承担“果”。这无形当中会加倍我们的负重,让自己感到疲惫。甚至严重的还会招至祸端。
所以,在关系中,尽量不要随意干涉他人,不要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更不要片面地站在自己的角度评判或纠正人,这就是对他人最大的尊重,也是对自己最大的尊重。给他人以足够的空间,就是给自己留足够的余地。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