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0日星期三

向左走?向右走?

 

学会问自己,“这是谁的问题?”

文章首发公众号:心的碎碎念(ID:xdsuisuinian)

有位朋友留言,说自己想透过学习心理学帮助自己身边的人,但不知道究竟选择哪个平台的网课比较好。


其实,我每天都会遇到很多读者和咨询者类似的问题,例如,
我究竟该选哪个专业比较好?我选择读哪所大学比较好?我应该听自己的还是听父母的?我应不应该生孩子......


大部分人都没有意识到,就在自己在提出问题的时候,其实已经偏离了原本的问题。更令人忧心的是,人们总以为只要自己选对了二者或多者其中更好的一边,问题就能得到解决。这种只要...就...的二元思维,正是让我们不断产生问题、困扰和痛苦的根源。

我非常理解大家希望得到一些对自己有用的建议或帮助的渴望。但也正因如此,我才更加不敢也不能轻易地信口开河。


看似如此简单的一个问题,我完全可以根据我个人的理解、了解或喜好给出一个所谓的答案。但是,这种做法真的会对提问者有用吗?


我们的年龄、喜好、成长和生活环境、理解力、应对事物的能力等等完全不同。更何况,我们每一个人,每时每刻都是在变化着的,我们的身体和思想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着变化


我所认为的好,不一定是别人所认为的好。就如同我介绍同一本书给不同的人看,结果会千差万别。我曾经将《快思慢想》介绍给不同的人看,有人觉得受益匪浅,有人觉得“废话太多”,有人觉得看不下去,有人觉得一无所获。但若干年后,有人或许因为经历了某些事情,再次拿起这本书时,又觉得对他起了作用。


也有人可能会说,“没关系,我只是作为参考”。但是他们并不知道,一旦从得知了某个答案开始,先入为主的偏见就已经在他们的潜意识中运作了。这里所说的“偏见”,并不是我们平时所理解的贬义。事实上,在我们还不了解一个事物的情况下,任何一个先入为主的观念对于个体就是一种偏见。我们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偏见成长,逐渐地形成自己的信念系统,在成长和生活中引发冲突和痛苦。


如果我们不把“变化因素”作为思考问题的基础,那我们永远也得不到自己真正想要的答案。


所以,越是看似简单的问题,越不简单。一个我们认为的简单的、只是想要个答案的小问题,也许正是我们并没有意识到的大问题。这也正是人们普遍都未曾意识到的严重问题。

不妨让我们问问自己——为什么总喜欢听所谓的专业人士、砖家或权威的指导和建议?(当然我并不认为自己是什么权威、砖家或老师,我只是一个有一点点经历和心得的普通人。)

再问问自己——在砖家盛行的年代,尤其是在教育、金融、健康方面,为何那么多人听A砖家的话觉得很有道理,听B砖家的话也认为很有道理。可那么多的道理为何在自己身上的作用如此有限?按道理层出不穷的砖家应该足以能够帮助每个人解决了自身的问题,可为何问题、困扰、冲突和痛苦却从未减少?

这两个问题非常关键,请大家务先停在这里,给自己一些时间思考并回答这个问题。

站在我们所理解的人的层面上,一个完全不了解自己真正想要什么的人,就会听谁说都觉得有道理,谁说的都对,但他却会因此而迷茫;而真正了解自己的人,他的焦点并不在谁说的有没有道理,或对与错之上,因为他知道他要做的是如何从每个人的表达中汲取出滋养自己的养料。

我很赞同哈佛艺术与科学院院长杰里米.诺尔斯的观点,他说:
“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是确保人们能够辨别谁在胡说八道。”

教育,除非能够帮助个体了解生命的全貌以及所有的细微面。否则,违背生命模式的任何一种教育模式,都是在扼杀生命的自由。


我们都被要求和鼓励去接受和适应某个框架模式。而这些模式并没有给生命一个真正成长的自由空间。


那些生长在广阔空间中的榕树就是很好的例子,它的树根和气根可以自由自在舒展并深入泥土之中。可是那些生长在道路边的榕树,常常会被人为环境因素所限制,当树根和气根无法舒展生长时就会被扭曲和挤压。虽然它也在生长,但是毕竟受到环境的影响变成了“畸形”。


萨古鲁说:

“当人们给你建议时,一定要先看这些建议对他们是否有用。”


而我还想在此基础上加上一条——“当人们给你建议时,一定要先看看这些建议是否对他们有利可图。

这里的“利”,并不仅仅指金钱,比如名、权威、功利心、虚荣心、卑微的存在感、恶性竞争、病态的自我保护、对自己的便利,以及各种各样无法言说的秘密等,这些统统都是利。要透过现象看透本质,的确需要一双慧眼。

我们多多少少都受过教育,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但是,受过所谓“教育”的我们,却常常在等一个完全不了解自己的陌生人给自己一个所谓“正确”或“有用”的答案,这难道不够讽刺吗?!

克里希纳穆提在《一生的学习》中谈到,
“传统的教育,使独立思考变得极端困难。附和随从导致了平庸。要建设正确的教育,我们必须把生活当作一个整体来了解它的意义,必须要能够思考,不是指顽固不变、死守理论的思考,而是直接的、真实的思考。一个顽固不变、死守理论的思考者,是一个不假思索的人,因为他遵循着一个模式;他重复着说过的话,寻着一个窠臼去思考。我们无法抽象地或根据理论来了解生活。了解生活,就是了解我们自己。而教育的内容全部就在于此。”

想要真正地、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知识能起到的作用,很有限

生命是完全的自由,它的座右铭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也就是这样很好,那样也很好。而不是“只能这样,不能那样”,或者“这样不好,那样才好”......


古今中外,所有的智者贤圣从来不曾给任何人任何“标准”答案,因为他们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叫做“标准答案”的东西。他们无一例外地都在启发人们不断地去探索内在与外在的世界、去感知它们、去连接它们。


如果一个人认为仅凭获得一些知识就能解决自己的问题,那证明他对自己还一无所知。我并非在否定知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只是作为一个生命,我们首先必须了解和学习关于生命的知识


就某个“问题”本身而言,要解决它一点都不难,我们甚至都不需要学习什么知识,只是把这个问题输入搜索引擎搜,成百上千针对此问题的解决方法便即刻呈现。


但真正的问题在于,这个问题解决了,下一个问题来了,下一个问题解决了,还有其它问题排着队,我们厌烦或害怕了没完没了的问题,我们不想面对这些恼人的状况。这才是我们遇到最大的问题,对吗?


很明显,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知识显得苍白无力,因为任何一个人,这一辈子也不可能学完所有的知识。我也常说,即使某个人是某个行业的权威,比如精神心理学权威,即便是他们,也常常有他们自己解决不了的精神心理问题、情感问题和家庭问题,他们也依然需要求助于其他心理精神治疗师。这是人类知识层面的巨大局限。


要真正解决难题,我们必须站在更高的维度看待问题,其方法就是,暂且放掉所有头脑中的存储


通常问题产生的时候,我们必须学会问自己,这是谁的问题?这是“我(大我、高我)问题,还是“头脑(点击蓝色下划线字查看文章)的问题?


大我”从来没有任何问题,它是纯粹的实相,纯粹地存在。只有“小我”(头脑)——在不断地制造问题,它喜欢了,不喜欢了;它觉得这样好,那样不好;他高兴了,痛苦了......


一旦识破小我的把戏,“我”只是作为存在而存在,就自动会与眼前这一切“幻象”产生距离,(这里所说的幻象,是针对存在的实相而言,并非真的什么都没有),能量便会自由地流动,甚至都不用刻意寻找答案,所发生的一切都会成为祝福与恩典。


然而,当大部分人说“我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里了”的时候,他不一定真的知道;当大部分人说”我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的时候,他不一定真的知道。不信我们可以去观察,过不了多久,他一定还是会有问题重重,苦恼多多。为什么?因为他并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这与一个人聪明与否无关,这关乎一个人的觉知问题,最高的觉知,就是作为一个生命本身而存在,存在本身,不存在任何问题。


因此,必须学会问自己,“这是谁的问题”。


先生曾在手冲咖啡比赛中获得冠军,后来总会有人问他,“冲好一杯手冲咖啡的秘诀是什么?"他总是非常诚恳地回答——用心。在那次比赛中,他抽取了最不好的出场次序——1号,但他却赢得了最好的成绩。他从未想过要在比赛中获得些什么,他甚至已经忘记自己在参加比赛,他只是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热爱的事物中与那个过程合二为一,他将自己全身心投入的成果与每一个人分享,包括评委和观众。他并不认为那是什么比赛,和平时任何时候都一样,那只是享受其中。所以他始终保持着稳定的水准。


的确,“用心”,是一切问题最好的答案。用心去感知和连接,“我”就能知道究竟是谁在提问,当这一切了然于心时,那个答案自然就会显现,而那就是最好的答案,因为那是宇宙的祝福与恩典。


我们所经历的任何事情,其原因都只有一个,就是为了把“我”带到更高的维度,与存在本身合一。


只有当我们意识到小我无时无刻不在用各种各样的问题把“我”持续拉低的时候,“我”才能真正将能量用在解决问题的方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