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3日星期五

所有的“关系”是如何变得丑陋的?

 

所有的关系都应该基于爱,而不是责任、义务和利益


如果你有爱,你是爱,爱就无处不在。整个社会之所以变得丑陋不堪,是因为几乎所有的关系都建立在“责任”、“义务”和“利益”之上,而非“”之上。
我可以帮大家回顾一下自己童年的某些情景。比如:下雨了,会不由自主地跑进雨地里欢呼雀跃,任由雨水洒落在自己脸上、身上,张着嘴巴看看究竟有多少雨滴能落入口中......下雪了,小心翼翼地地在洁白的雪地上踩出脚印,印上手印,尝雪的味道,兴奋不已地在雪地里打滚、打雪仗......

以上情景是否能够唤起大家童年的回忆呢?又是否能令大家意识到年幼时自己的行为都是由心而生的,由爱主导的?那个时候所做的决定没有头脑的参与,没有利弊的衡量,没有好坏之分,都是自发自动。可是后来呢?后来如何呢?

当我们被父母说“这孩子真傻!”“快回来,把衣服/鞋子都弄湿/弄脏了!”“这孩子真不听话/不懂事”等等之后,就会在每一次决定之前有所顾虑——“这样到底对不对?”“我应不应该?”“我会不会被父母责骂或惩罚?”......

我们大多数人变得听话、懂事的前提,都是以牺牲爱/自性为前提,带着被家庭、社会所强加的定义长大,于是,责任、义务和利益就成了我们首要考虑的问题,而这一切所带来的只有顾虑和包袱,没有爱。

每一个年幼的孩子都是爱,可随着他们长大成人,爱消失了,顾虑却越来越多——

我不能离婚,否则孩子就会失去一个完整的家;
* 我不能单身,否则父母肯定会接受不了;
* 我必须混出个样儿来,否则另一半会看不起我;
* 我必须尽全力打拼,一家人都指望着我;
* 我得有个孩子,最起码老了还有个人在身边;
......

绝大部分人,都会把以上这些称之为“爱”。但恰恰相反,这些统统都不是爱,而是责任、义务和利益。否则,我们的生活中就不会出现诸如——

* “就是因为听了你的,我现在才变成这副模样!”
* “早知道你是这样的,我就不会对你如何如何”
* “我每天起早贪黑地为了你做了什么什么,可你呢?“等等抱怨、指责和攻击了。

人们带着“应该”、“不得不”的思想包袱不情愿地做着一些事情。单是听到这些话,就能感受到这里面没有一丝丝的爱,可大多数人却总是喜欢自我欺骗说这是爱的表现。

当然,如果真的有爱,带着爱而做一些事情,则会用以下方式来表达——

* “感谢你一直陪伴在我身边教导我、帮助我,让我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 “我爱你不是因为你的身份和地位,而是因为你就是你所是的样子”
* “我为你做这一切,仅仅只是因为我爱你,我很开心能为你做这一切“
......

所有的关系都应该基于爱,而不是责任、义务和利益。否则,爱就消失了,剩下的就只有丑陋。当一个人背着包袱做任何事情的时候,他不仅会变得不幸福,甚至还可能变得不幸。

永远不要把任何事当成一个包袱——学习、工作、事业、婚姻、家庭、抚养和教育孩子、甚至是灵性成长......当一个人不是出于自发自动地爱与喜悦的状态做任何事情时,那都会是一个包袱。除非带着爱、成为爱。

如果我们真的爱孩子,就会让他自由自在地成长,让他做自己喜欢的事,即使他离我们很远,也依然会祝福他们;可是,如果打着爱孩子的名义而担心自己——担心自己未来会无依无靠,那就变成了利益交换;又或者只是觉得作为父母应该如何如何,那就只是在尽责任和义务抚养孩子,而不是爱他们。

总有父母抱怨说:”我如何如何对我的孩子付出,他非但不感激反而......"他们怎么会感谢你呢?你出于责任、义务和利益把他们像包袱一样地在身上,不停地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让他们觉得自己是个包袱和累赘,让他们产生负罪感。然后你还要求他们感激你?

请永远记得:无论孩子多小,他们都会对父母是否真的爱自己心知肚明、一清二楚!他们知道父母究竟是否真的爱自己还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包袱和累赘!

所有的关系都是这个道理。无论处在任何关系中,都要出于爱,而不是责任、义务和利益。后者是丑陋的,更是一种暴力行为。这就是为何很多在物质基础相当丰沛的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依然缺爱并患上心理疾病的原因,也是为很多婚姻会变得名存实亡的原因。心理、亲子、情感、疗愈、星盘解析服务,请添加V信201098065咨询。)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