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7日星期日

无知的爱是伤害终极系列——死亡

如果不了解死,就无法了解生。

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这个话题的最后一个部分。大家可以点击系列一系列二系列三回看之前的文章。

系列四——死亡

一直以来,“死亡”是我“思考”最多的人生课题。其实,用“思考”来形容并不贴切,因为思考是“关于”某件事的行为,它只是头脑在已知框架中所做出的种种假设,它从来都不是直接的经验(经历和体验)。那什么才是对事物直接的经验呢?比如,有些事物,我们能够看,有些事物,我们能够听,有些事物,我们能够感知......这些都是直接的经验。

而“思考”却是一个陷阱,它是了解事物本质的一个阻碍。每当我们开始去“思考“某个事物的时候,就脱离了事物真正的本质。因为”关”什么总是是间接的。比如,我们想要了解一棵树,当我们开始”思考树“的时候,我们想的并不是树本身,而是”关于“树的东西,这个”关于“就变成了一个障碍,只要那些”关于“还在,我们就会错过那鲜活的树,我们无法真正的看到它、听到它、闻到它、感知到它,我们将永远无法真正触及那树,那个生命。看/凝视/端详/是直接的,触摸是直接的,感知是直接的,但”思考“总是间接的。一个思考者会不停地错过真实的存在,他只能活在头脑中,他无法活在实相中。

因此,不是思考让我了悟死亡,让我了悟死亡这个无形的维度的,是全然的意识。这是一种完全不需要头脑思考的参与就能了悟的方法,每个人都可以在生的时候体验/感知到死,这是内在的生命始终如一的运作。

但是,如果一个人的认知仅停留在认同于自己就是现在的这个身体时,那他就只能局限在躯(肉)体层面来理解生死(头脑层面),他无法了悟生死(意识层面)。唯有在超越五感的状态下,这一切才是可能发生的,而它的前提,就是静默。所有的局限和突破,都只有在静默中才能发生。这就是生命留给我们唯一的功课。

PART1——对生死的误解

 在我们的传统里,人们最忌讳谈论死亡,最大的原因是对死亡的恐惧,而所有的恐惧都源于未知。既然如此,那我们就必须去直面死亡、探索死亡、了解死亡。如果我们能够了解死亡,它就不再显得可怕,它就成了生命的一部分,我们每时每刻正在经历着的一部分。它就不再会成为我们所忌讳和逃避的事,而是成为我们所接纳和祝福的事,以及成为生命最美的部分之一。


绝大部分人都在恐惧中挣扎着寻求安全感。可是,在人世间,唯一安全的地方只有坟墓。这就如同在水中挣扎的可怜人一样,人们似乎都知道只有放轻松,别用力,不挣扎才能活下来的道理,但身处其中却无法抵抗习性(业力)带来的不由自主地挣扎。

一代又一代人,被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传统、宗教等等意识形态植入某种“程序”,那便是“拥有”和“永久”。

环顾我们身边,有多少人一边害怕孤独终老,恨不能永世长存,一边紧抓着自己的儿女和财产不放,想养儿防老,以及以备不时之需。可他们并不知道,如果上天真的满足了他们,当那个永世长存的他看着身边亲人一个个离去,只剩他揽着财产孤身一人独自活着的时候,那才叫真正的孤独终老;环顾我们身边,无论男女老少,有多少人连“死”这个字提都不敢提?有多少人害怕看到自己的皱纹和白发,恐惧生病?又有多少人甚至害怕看到自己的孩子长大变老......所有这些,都是对死亡恐惧和逃避的表现。

但凡是执着,必然会失去;所谓的永久,必然是死去。得到一些,必将失去另一些。这是宇宙的平衡法则,是谁也无法打破的恒久定律。生命是一个存在、行动、享受的过程,是一个永续流动的过程,而非一个目标和结果。但问题就在于,大多数人只想要某个结果。人们被这种极其狭隘、僵化的教条所训化,然后带着别人口中的“定义”又去“教育”下一代。

大部分人也都满足于别人口中的定义和结论,他们活在定义和结论之中,并将其视为真理,甚至以累积了越来越多的“知(死)识(物)”而沾沾自喜,他们将此美化为博学多才。大部分人都在一生中力求表现出自己的“知道”和“拥有”。可生命并不是定义和结论,定义和结论意味着结(死)束(亡)。一旦生命被定义了,盲目和迷信就会肆意蔓延,智慧之光就会永远被掩盖。

我们谈论教育,但做的却是改.造;我们谈论爱,但做的却是占有;我们谈论生命,但做的却是禁锢......在盲目和迷信的洗礼下,我们口中的“教育”,不过是让一代又一代人在一潭死水中等死,仅此而已。而一代又一代人也都总会相信并轻易地选择最容易的那条路——大多数人所走的那条路,因为害怕未知的恐惧

人们并不知道,几乎所有的精神疾病都与不恰当地处理原始恐惧——“死亡”有关。当一个人的行为总是出于恐惧不安和防御机制的驱使而不是基于明确的意图和信念时,他就会处于某种精神疾患之中;人们更不知道,所有的习性都在巩固业力,迫使我们生生世世来到这个地球受苦。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比“恐惧”更危险的“病毒”了。凡抗拒死亡之人,都会感染这种病毒并身处死亡之中。抗拒死亡注定经验恐惧,拒绝死亡就是拒绝生命。唯有不再寻求安全与保护,不再逃避与对抗,坦然接受与面对,全然地敞开和包容,愿意向生命之流纵身一跃去冒险时,“生”才可能发生。但这对于那些恐惧未知的人来讲是极其可怕的事情。要么生生世世活在恐惧之中,要么鼓起勇气面对生命,没有其他选择。

宇宙充满仁慈,它给了我们最好的方式去体验和了解生命,只可惜大多数人都不想要。所有我们回避和逃避的生命课题,最终都将加倍回到我们自己身上,等待我们有朝一日能够有勇气面对和接受真正的人生,也等待我们终有一日能够触及生命的真相和源头。

除非改变对生死的认知,否则我们将永远无法摆脱死亡。

PART2——颠覆“死亡”的认知

所有物质无一例外都会经历从有到无的过程,就像一部用了几十年上百年的机器,总有磨损、消耗和报废的时候。真正的生命,是超越身体和头脑物质层面的高度存在——它既存在于身体里,却也超出身体之外;它既隐藏在肉体中,却也不被肉体所阻隔和限制。

1963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和生理学奖的约翰.艾克理爵士就在其获奖论文中说:“联系神经细胞并存在于他们中间的那些无色、无形状的东西就是意识。”他还说:“在人的身体内,确实有非物质的心识、意识,或者叫做心力的自我这种东西影藏者,在胚胎时期或极年幼时,这种”自我“就进入到人体内的大脑中。它能操纵大脑的一切功用,就像人脑掌控电脑一样。人所拥有的这种无色、非物质的意识,可以指挥、控制属于血肉之躯的大脑,它能让大脑的相关神经细胞从事在它指令下的具体工作。这样的非物质形态的”自我“或心识,在大脑死亡之后依然存在,并仍拥有生命活动的形态,而且可以永生不灭。”

1980年,著名科学家、心理学医生布莱恩.魏斯博士在其著作《前世今生》中这样讲道:“要了解生命不只有眼前所见的,生命在我们的五感之外还能延续。”

西方智者密德在其所著的《死亡研究》一书中表明,“心不仅能离开大脑而自立,更能使用大脑、出现种种功能。”

弗拉.曼宁在《死亡极其奥秘》中揭示:“心灵自有它的灵智,而且心灵是整体的,独立的,所以也是不灭的。”

心理学家荣格为《西.藏度亡经》又名《中阴闻教得度》的英文译本写序。他在其所著的《寻找灵魂的现代人》中这样说道:“与脑的关系不能证明心灵乃是副现象——因果地依赖生物化学历程的此等功能......脑之结构与心理学对于心理历程未提供任何解释。心灵具备不可化为其他事物的独立特质。”

哲学家叔本华认为:“死为物质生命的最后,而不是自己存在的最后。”

乔布斯曾向身边的每一位朋友大力推荐《一位瑜伽行者的自传》,他的挚友在其葬礼上为每一位前来参加葬礼的人赠送此书,这是乔布斯生前的愿望。


《海奥华预言》也为人类揭示了宇宙的奥秘,展示了佛所说的三千大千世界中的其中一部分。


从我们降生于这个地球并开始第一声啼哭时,死亡就始终伴随着我们,从未离开。这不是悲观和消极,这只是一个事实!因为被生下来的,只是这个身体。一旦“把自己等同于这个身体”,随着出生的观念,死亡的观念也会随之生起。它们是互为一体的两面,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一样。“Stars can‘t shine without darkness.” 就像没有黑夜我们就看不见繁星,没有白天,我们就不知道什么是黑夜一样,生与死就是生命的两极,不停交互。它们不是对立的两个面,它们不矛盾,它们努力创造出生命,仅此而已。


我们不仅需要知道身体的死亡不是一个事件,而是一个过程,还需要知道真正的生命是超越肉体的存在,真正的生与死并没有明确的界限,这一刻,我活着,我也正在死去,而就在我死去的刹那,我又重新活着。生命是连续的经验(经历和体验),“我/大我/自信/self”从未真的死去,也从未出生。“我/大我/自信/self”只是经历不同的阶段,循环往复,没有终点。


瑜伽、阿育吠陀、佛学、易经、老子、庄子、孔子、哲学、神秘学、自然科学、宇宙科学、量子物理、催眠、心理学、精神病学、现代医学科学......无一不在探索关于生命的课题,他们都在竭尽全力为世人揭示宇宙生命的本源。


科学精神就在于,推翻已知的结论,永无止境地探索和前进。正如哥白尼推翻了被政.治和宗.教捍卫了长达1400多年的日心说,而日心说也在20世纪初被天文学家恩利埃塔.勒维特推翻一样,宇宙没有尽头,生命没有尽头,科学没有尽头......人类一旦满足于已知,愚昧、痛苦和灾难就会重演。


无数关于生命课题和有关濒死体验和轮.回转.世的记载,也都旨在让人类不要把视角放在恐惧死亡上,而是放在了解生命上。


瑜伽科学体系认为,无论是个人还是更为宽广的宇宙,本质上,都是由五大元素——地、水、火、风、空五个不同的维度构成。


我们现在的这个身体被称为肉身/食物身Annamaya Kosha(顾名思义,以吃下去的食物来喂养的这个身体);然后是精神身Manomaya Kosha;接下来是能量身Pranamaya Kosha。前三者都属于生命的物质维度。肉身是最粗燥的物质,精神是精微的物质,能量是更加精微的物质。这就好比我们的肉眼能够看到灯泡,灯泡是物质,电流和灯光较其而言稍稍精微一些,但它们也都属于物质。

一个人生生世世的业力/记忆就携带在身体、精神和能量上。业力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束缚,但也因为业力物质,我们才能得以拥有身体并存在于此。

第四个维度是以太体Vignanamaya Kosha;第五个维度是极乐体Anandamaya Kosha。以太体是从物质到非物质的过渡,它既不是物质也不是非物质,它是后两者之间的纽带。极乐体是非物质的,它没有自己的形态,它是宇宙的一部分。

生命就像一个外面被业力结构所包裹着的空气泡泡,当气泡破了,那气泡里的空气就会成为空气(无限宇宙)中的一部分。可是现在,这个宇宙中的一部分被束缚在业力结构中。这就造成了一个假象,“我”似乎是一个独立的实(个)体,但那只不过是一个虚假的幻像。

当一个人的业力结构被完全打破时,他就与存在融合了。这就是瑜伽所讲的三摩地,佛教所讲的涅槃,它们的意思就是“解脱”。无论他在生还是已经往生,他都已经获得了”解脱“,就像释迦摩尼佛一样,无论他活在还是死去,他都在极乐世界。解脱并不是“我”得到了解脱,而是脱离这个“我”,从身体和头脑的基本结构中跳出来才能得到解脱。只有能量、精神和身体都处于良好的状态才能保持极乐体(涅槃和解脱)。

还有一些人,当他们完成了此生被分配的业力,或者说,当他们很好地交了这一世的生命功课成绩单时,就会在没有病痛、意外和受伤的安详状态下平静、正常的离开。他不需要在身体死后徘徊很久,就能很快(通常几小时内)找到下一个身体,并立刻轮回转.世。

然而,大部分人的业力结构(习性、脾性、秉性)都非常强烈,大部分人都没有好好利用活在的时间了解生命课题,也没有完成生命的功课。此生的业力课题必须被完成,这是来地球的唯一目的。如果没有完成,业力的束缚又很深,他们死去时就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寻找下一个身体,需要更长时间的过度阶段(佛教所说的“中阴身”),然后轮回转.世并继续未完成的生命课题。

我听过不止一次有人说他不相信轮回转.世,说如果人都转.世的话,地球岂不是要被人挤爆了?其实,提出这种假设的人正是掉入了头脑的逻辑陷阱,忘了自己只是一个漂浮于宇宙中的小微尘。生命可以转化成宇宙间的任何物质形式,佛教归为六道,除天道外,人道是前世修得好才能得到这个身体。所以,不存在地球被人挤爆的问题。地球会重启也曾不止一次重启,但并不是因为被人挤爆才重启的。宇宙自有其平衡系统,理解生命,我们首先需要升维世界观。或者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生命的转化“,这样理解也许就感觉科学多了。

所有的生命课题都必须被完成,才能有机会前往更高维度去学习。这是宇宙的法则,是”上帝“的游戏规则。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就是,地球就像是幼儿园,人类必须在这里学会爱、善良、互助、慈悲、包容......等等课题并保持单纯和好奇才能前往更高维度去学习(进入小学),当完成小学的课题后继续到更高的维度学习(中学)......以此类推。如果每个阶段的课题没有完成,则需要重新回来不断重复学习直到完成为止。

生命是永无止境的进化过程,它给了我们无与伦比的美好,但我们却因为一个无法掌控的头脑而常常搞砸,所有痛苦体验从来不是由生命引起的,而是由无法掌控的头脑和身体引起的。意识是超越头脑的感知的维度,它能让我们触碰生命的本质——循环往复,没有生死。

PART3——肉体“死亡”时,会发生什么?

有太多关于死亡的经典都有相关的记载,而且很多记载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例如,佛教认为人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组成。因此,当肉体死亡时,同样也要经历四大的消散。首先是地大(骨骼、关节、肌肉感知的消散),接着是水大(临终者会出现大小便失禁,眼泪或鼻涕流出),然后陆续是火大和风大的消散。

瑜伽、阿育吠陀认为人是宇宙意识创造及五大元素(土、水、火、风、空)构成,死亡就是五大意识回归到源头,继续天地万物宇宙循环的一个过程。

当死亡来临时,土元素(与佛教中的地大一致)开始消融,身体的固体感开始消散。身体变得无比沉重,身体的边界感(边缘)变得模糊,“在体内”的存在感也不再那么强烈。对印象和感觉不再敏感,无法随心所欲地控制四肢。肠蠕动变得缓慢,没有外力的辅助就无法行动。各个器官开始停止运行。当土元素继续分解,融入水元素时,便开始有了流动和液化的感觉。伴随着对身体的强烈认同,原本的坚实感会随之变成流动感。

当水元素开始分解融入火元素时,更像是一股热气在流动。液体的流动变慢,口腔和眼睛开始干,循环减慢,血压降低。当循环逐渐变慢并停止时,血液停留在四肢末梢。随后便会有轻逸感。

当火元素分解融入风元素时,温和和寒冷的感觉消散,身体是否舒适已不再有任何意义。体温逐渐下降,直至身体冷却、苍白。消化也就此停止。轻逸感如同热量会升起一样,成为主导感觉并越来越精微,一切逐渐变得无边无际。

当风元素分解融入意识本身时,就会有一种无垠的感觉。比吸气时更长的呼气已融入到空中,这时已不再能够体验到身体的存在和功能,仅有无垠的虚空,生命融入到纯粹的存在之中。

就这样,人类的神经系统回归到存在的源头。在那生命周期的终点,同时也是生命周期的起点。生命的真知就在我们每个人自己的神殿之中。也许每个人生来因业力的不同而过着不同的人生,但每个人,终究都要回到相同的地方——那个最初开始的地方。

不同记载中显示逝者在经历过渡阶段(佛教所说的中阴身阶段)时会出现不同的感受,有些感受非常痛苦,有些则平静而安详。我相信这些记载是真实的,之所以会出现不同的感受,是因为感受本来就是由意识创造的。就像我们在梦中无法觉察到自己在做梦,但却不得不面对梦中的一切感受一样,一个活在消极、恐惧、痛苦中的人注定会做恐怖和阴郁的恶梦。

但有一定深度冥想经验的人,就都能非常警觉、清晰地知道无论景象的美好与否、感受的恐怖与否,一切都是意识幻化的泡影。正如《心经》所云:“五蕴皆空”。可如果从未做过人生功课的人,对此是完全无能为力的。这就像没有人能掌控梦何时来何时走,梦中会发生什么一样,这就是业力的可怕之处,业力就是我们生生世世被困在地球受苦的原因,也是为什么我们必须在还活着的时候、还健康的时候就要全力以赴去做生命功课的原因。

PART4——如何对“逝者”进行临终关怀?

”临终关怀“对生者和逝者都非常非常重要!因为很多生命与我们共同生存在这里,只是它们存在于超越我们的五感之外的维度。如果逝者无法过渡到更好的生命阶段,那么生者的世界也必然会遭受牵连。


一个大环境的好坏完全可以显现出人们世世代代对待死亡的态度。如果人们从来不了解真正的死亡,如果人们总是被迷信和恐惧占据主导,那生者的环境就总会充满越来越多的怨气和戾气。因为如何生决定了如何死,如何死也决定了如何生。


那些还没有来得及完成生命功课,或者还有很多根本就不知道有生命的功课要完成的人,在他们临终时,身边的家人该怎样去做呢?


如前所述,人在经历死亡的过程中会经历不同阶段的消融。在这个过程中,意识会变得极为敏感,敏感就意味着极其容易被触动,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都是如此。因此,作为逝者的家属,学会引导亡者走向平静和安详非常重要。


我不会以任何带有宗教色彩的文字来阐述这一部分。有宗教信仰的逝者家属完全可以遵循逝者生前的信仰来完成这一切,比如,生前信仰佛教的逝者家属可以为他们诵读《西.藏度亡经》,引导他们顺利渡过每一个阶段,这将对他们有益。


但对于崇尚科学和无神论者来讲,因为他们一生都坚信某些东西,那些记忆深深地印刻在他们的能量和精神上。如前所述,当人死后,意识会变得极其敏感,因此,在这个阶段用他们生前所不认同的方式去引导他们,反而是非常愚蠢和危险的做法,这甚至会阻碍和伤害逝者下一段生命的进化。家属需要做的,首先就是尊重逝者,然后尽最大努力引导逝者平静、安心、了无牵挂地离开。尽量多对逝者讲讲他这一生光辉、灿烂的时刻,欢乐有爱的时刻,告诉他这一生活得很值得,家人都爱他也都懂得照顾好自己,让他心中始终带着温暖、安全、爱与光明,没有遗憾、心无挂碍地离开。并不断为他祈祷和祝福。


我也从来不赞同什么”风光大葬“和”哭天喊地“的风俗习惯。所谓的”风光大葬“一方面不过是便宜了发逝者财的第三方(这也是我认为人类最大的愚蠢之一),另一方面也只不过是给活人添面子,而那些”哭天喊地“大部分是出于依赖和恐惧,而不是爱。


”灵“所在的维度比我们所在的维度高级得多,试想当他看到家人为自己伤心流泪,茶不思饭不想,寻死觅活的时候,他想劝但家人听不到,他想安抚但家人感觉不到时,他该如何放心和安心地离开呢?如果他带着遗憾、悲伤、甚至恐惧和愤怒,那他一定会备受煎熬,因为在那个维度的他的敏感度会使遗憾、悲伤、愤怒或恐惧放大无数倍,那些负面能量会瞬间将他从”天堂“带往”地狱“。


我们都知道在葬礼上人们会说”节哀顺变“。但却很少有人知道这句话其实是说给逝者听的。这是所有前来到访的亲朋好友送给逝者的关心——不要因为变化而悲伤难过,别再继续徘徊,顺应变化,尽快去到自己该去的地方。


当一个人的快乐取决于别人时,那他的痛苦也会取决于别人。取决于别人就是依赖。如果爱,就请在亲人还健在的时候随时随地表达,爱的表达永远不嫌多。但请别在亲人离开时才去做那些蠢事。


我们可以爱,但不要执着,因为分离是必然的。把悲伤、难过与不舍换成祈祷、祝福、欢庆与喜乐。喜乐只存在于全然的、无条件的自由之中——那便是我们所说的“解脱”。解脱意味着绝对的自由,与自己同在就是自由,与自己同在就是解脱,因为我不再依赖外在的任何,也没有人可以带走任何,甚至连死亡都不能。死亡只能让这个身体与其他身体分离,它永远不能让我与自己分离。一旦我们学会了如何与自己同在,死亡就失去了意义,”我“才能真正变得不朽。


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爱,而不是爱的乞讨者和占有者,我们才能成为光,才能为逝者带去宁静和光明,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完成下一段的生命旅程。


PART5——像拥抱“生”一样拥抱“死”


人类只有一种灾难,这种灾难注定了痛苦,那就是无知。”死亡“是人生的最后宣言。一个人如何度过这一生,完全可以从他如何面对死亡看得一清二楚。

几乎没几个人能笑着死去,也没几个人能把身边人的死去当成一种欢庆,那在我们的传统中是不被允许的,是被排斥的甚至会遭到谴责和辱骂的事情。可是,只有成熟之人,真正懂得生命之人,才会笑着离开,才会祝福亲人的离开,因为他知道那是生命最宝贵和最伟大的时刻。只有当一个人还很幼稚、内心还未成熟、也尚未正在活过一天时,他才会哭着死去,才会紧抓着生命不放,才会一直逃避死亡。

一个每时每刻都充分活着的生命不会惧怕死亡,因为他已经深刻经历了整个生命的全部过程,好的、坏的、美的、丑的,幸福的、不幸的......死亡对他而言只是一次难得的休息,他会带着满满的感恩去迎接自己下一段的旅程,他会视死亡为一种祝福。


一个生命如果每时每刻都活着,那就意味着他经历了从稚嫩到圆满的全部过程,他透过每一个时刻获得了挑战与冒险,他的生命获得了历练与成长。一个硕果累累的人,自然愿意分享他的成果,他再无所求,也自然会接受另一个未知的召唤而不会去抗拒它。那么对于未知/死亡,他也自然而然会视其为一扇向自己敞开的大门,他会想要去探索那未知。


探索未知,趁还活着的时候,就去探索,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该去努力去做的事情。


很喜欢电影《刺猬的优雅》中的台词:

”一切就像这样,一下子就结束了。这就是死亡,你再也见不到你爱的人了,你也见不到爱你的人了。如果这就是死亡,那就是人们说的悲剧。重要的不是死亡,也不是在什么年龄死去,而是在死亡的那一刻你在做什么。追随星星离去,不要像鱼缸里的金鱼那样结束生命。“

至少,让我们在死去时已经准备好去爱,或者,已经成为了光明与爱。心理、亲子、情感、疗愈、星盘解析服务,请添加V信201098065咨询。)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